黄浦江畔的思考1500字

2025-01-2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因为一个人,我们来到一座城;因为一座城,我们终将铭记这个人。

  很难想象没有普鲁斯特的巴黎,是否还会留下神秘的玄想;很难想象没有凡·高的荷兰,那广袤的星空是否依然令人向往;很难想象缺少马尔克斯的神来之笔,孤独的村落是否还会走向世界··..··世界的藩篱,被艺术家的思考拓展了边际;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赋予这片土地一种神秘而动人的力量。

  立身黄浦江畔的我们,将为世界留下何种身影······

  从晚清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便在上海设立了租界,给上海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建筑遗迹,让上海素享“万国建筑博览”的美誉。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鳞次栉比,危乎高哉,庞然立于黄浦江岸,百十年风雨弹指一霎间,它巍然屹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士大夫的市隐之地豫园,至藏书名家郭氏的书隐楼;从道教静庵城隍庙,至禅意森然的龙华寺;从教会主办的震旦医学院,至救国志士肇建的复旦公学;从花旗银行气势恢宏的意大利拱顶壁画,至文人墨客藏乎其中的亭子间,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医农文工,儒释道商,万象毕呈,悉会于此。

  南学北学交会于斯,张爱玲十里洋场的倾城之恋,刘呐鸥现代摩登的都市情调,哈同花园对于国学的昌盛明智,造就了这里的开明、多元。古今中外,东西南北,他们孜孜矻矻,耕耘了这一方繁华的东海胜地。

  许纪霖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剖析过“魔都”上海。其中不乏对上海的精辟透视,源乎其城市精神-海纳百川,接纳八方来风,笑迎四海来客。仍记得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路过南苏州路,心中对这条干净、宁静同时又充满异国风情的小路万分神往。车行中,沿路的景观令我应接不暇,却不知前方一个拐弯便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那种前后的强烈对比并不是为了凸显谁更胜一筹,而是让我惊喜于上海的神奇,一墙之隔便是两个“世界”。

  站在浦东陆家嘴的上海中心,眺望浦江两岸,被两岸的灯火辉煌、霓虹缭乱、车水马龙所深深折服。作为世界六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上海的繁华可谓是世界有目共睹······

  “端居耻圣明!”如斯繁华,我有何贡献?为什么我之于这样的繁华像是一个局外之人?那一砖一瓦垒砌的大厦,那栉风沐雨中留住的上海文化遗产,工匠之功于我大焉;这都市的窗明几净,纤尘不染,环卫人员之力较我为先。

  对于这座大城市而言,我只是茫茫尘世中的一粒尘埃,立乎其间,“飘如陌上尘”。

  桑内特在《肉体与石头》中曾言,当今的城市,公共生活在逐渐衰退,公共空间缩回到了私人领域,那种许久未见的孤独正向我们袭来。我们在渐长的孤独感中迷失,唯粱稻是谋,对于社会所应有的忠诚度消失了,变得唯利是图,觊觎眼前利益,淡漠而非热忱。工业机器时代孕育了许多缺失自己想法的幽灵。创造的激情被麻木一一消退,对于自己不再充满期待和相信。面对上海这座偌大城市里繁华的街道,我的内心却是参与感缺失所留下的苍凉,我想这正是公共精神衰退的结果。回归公共生活,回归身体,回归灵性,或许是当下的我们对于城市应尽的责任。

  我沉醉于上海的绚丽夺目,却又在为没有参与创造这一切而感到心虚。我想做的便是拒绝存在虚无,拒绝心中徒留一片荒芜的田野;不做生活里的“陀螺青年”,总在原地打转,停止不前;不自命清高,以《荒原狼》里的主人公为反面教材-他憎恨小市民,却又习惯于小市民的生活;他憎恨秩序,却又摆脱不了秩序;不为做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而感到羞耻,重要的是每一次的推石上山都应是一种心怀希望的过程,每一次石头滚落下的瞬间心中都应少一份怨念。生活本就是周而复始不断滚动的车轮,唯有强化自己,增加参与感才能使自己不跌倒在无情的 非车轮下。每一个人都是社会性的存在,面对客观时代的滚滚洪流,我们所能做到的有限,但对自身的改变却是无限的,将更好的自己奉献给这个时代,奉献给这座傲立在远东的大都市-上海。

  立乎江畔,慨对长空: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因为一个人,我们来到一座城;因为一座城,我们终将铭记这个人。如此人生,又何惧万古江河!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