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传真800字

2024-06-0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如皋如歌,长来长寿”。

带着一身朴质的乡土气息,如皋这样一个充满着古色古香的人文风情的小镇已悄然走入人们的视线,“长寿之乡”的名号越叫越响,糁儿粥也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使者,再为如皋抹上一缕神秘的亮色。

冠其以“神秘”之名,是因为大凡如皋的长寿老人都爱它,于是就有了“糁儿粥长寿基地研究小组”,“粥店”,“粥吧”,不知何时,糁儿粥已摇身一变,开始主导起饮食文化。

听妈妈说,小时候的他们因为家境不好,外婆就经常煮糁儿粥给他们打底,能节约不少柴米油盐的开销,所以妈妈爱糁儿粥。虽然各种外卖充斥大街小巷,可我也对糁儿粥情有独钟。常常是夕阳西下,捧着一碗,慢慢的喝,那玉米的香味以及小米的粘稠充斥着口腔,那种感觉,决不亚于任何的山珍海味。

其实,糁儿粥的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汉代的时候,就有人把玉米磨成粉末来煮粥,这在历史文献上都有记载。可是,糁儿粥在过去是贫穷与低微的象征,不登大雅之堂。直到近几年,才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据说,现在北京市场上,糁儿的价格已经涨至十元一斤,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我对糁儿粥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看到这似是浅薄实则精深的长寿饮食文化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流传开来,我由衷地为自己是一个如皋人感到骄傲。前些天,河南的一位亲戚到我家做客,从他言谈之中竟发现糁儿粥早已在洛阳安家落户,没想到还能在如皋遇上孪生兄弟。一刹那,我突然发现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竟是如此的神奇,时间不是障碍,语言不是障碍,习惯不是障碍,地域不是障碍。就算相隔千山万水,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历史一定会让它们擦出灿烂的火花。

如今,“糁儿粥,米打底,一喝喝到九十几”的穷困时光一去不复返了,但糁儿粥这个文化的使者的足迹将踏遍大千世界。

本文文风纯朴,文笔老练,透出小作者对如皋文化的独特见解。“糁儿粥”只是一种地方饮食,如皋人民习以为常,在大家心里,它甚至不值一提,但作者就聪明在对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把“糁儿粥”上升到一种文化的高度,娓娓道来,如涓涓小溪欢快地流进人们的心田,让人们对古城如皋渊远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觉心生怜爱。相信任何一个如皋人读过这篇文章,都会报以会心的一笑。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