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1000字

2025-01-2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王小波在他的《我的精神家园》序言中说道“:……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作一个一无所长,就能明辨是非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事实上他说这话也有一定背景的。在萧伯纳的《芭芭拉少校》中:工业巨头安德谢夫在见的儿子斯蒂芬,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这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一切方面都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安德谢夫将儿子损了一顿,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可你什么都不会,怎么会明辨是非呢?

这难免不引人发笑的,但是发笑之余,仔细一琢磨发现这难免是有些道理的,不知若大个中国是否就这样给人糟蹋起来。

说起这个,我发现似乎自己在打自己的嘴了,郑板桥有名句曰: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究竟是聪明,还是糊涂。先人语重心长的教导我们:“先学聪明在学笨。”但对于究竟是能够明辨是非,还是不能明辨是非,这却让人越发的迷茫起来了。

毕竟人人不是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即使是了,也难免会猜不个所以然;毕竟这个社会不是理想上的乌托邦,不存在问题,是否善恶泾渭分明的;毕竟人的见解能力会被所处的环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是明辨是非,还是睁眼瞎昧着良心,这可是看人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所决定的。

所以明辨是非难,不落后于上青天。因此大多数人学乖了:该开口的不开口,不该开口的也不开口。大家都生活在世上,何必给他人为难呢,还未准还能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呢,所以大多数的声音开始沉默了

剩余的少数我们不妨把他们称为“先觉”。“先觉的人,历来总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迫压排挤放逐杀戮。”鲁迅先生如是说。为什么?社会虽是一个整体,但目前看来未免还是有些松散的,“各自清扫堂前雪,何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人的作为。假如人的利益是一环扣一环的,那么人人都可明辨是非的。一件对此人有利的事,难免会伤害另一个人,人会出对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面对是非问题,难免有些声音的,声音虽小,但汇聚了就大了,就会打破沉默的僵局,颇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这就是人性,利益可以替代一切,这也是现实。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先生的话在今时未免有些不适用了,我看未可改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大多数永远是沉默的”这似有点符合社会现状的了。

人人都能明辨是非,这无疑是空想主义者的乌托邦。希望,还是有的只不过很渺茫。声音,也是有的,只不过很微小。

明辨是非是难的,但有些是不的不去面对的。个体的利益和社会的现状,造就了沉默的大多数。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话是实实在在的真理。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