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的意义从最初理解的收存要物,到现在,变成了一种对外界的排斥与防备。
家里头有好多老旧的樟木箱子,听外婆说那多是她从娘家带来的陪嫁品,搁在衣橱上头好几年未动过。
我总喜在大人不注意的时候,搬来大凳子垫脚,爬到上头去看看。
樟木箱的味道很特别,里头似乎掩藏了20世纪初老上海的记忆。阳光拂过灰尘,薄薄地,轻盈地在空气中跃动。那把锈了的、大大的老式锁,是我每次想要打开那箱子的唯一的阻碍。
所以,小时候我恨极了那把锁。那不经世事的恨意,由那把老式锁蔓延到家中所有带锁的物件上-抽屉、橱柜、信箱。我不懂为什么大人们喜欢用这冷冰冰、硬邦邦的东西,硬生生劈出两个世界一绿一个被挡在锁外,一个被困在锁内,并且还总不忘关照我:“乖小囡,这个小孩子不能乱动哦!”我那时甚至幻想自己能拥有世间所有的钥匙,去打开那些小孩子不能乱动的、被锁住了的封闭空间。
这古灵精怪的想法,随着时间慢慢消退,那股恨意也淡了。我渐渐明白,有些锁的存在是为了把重要的不想丢失的东西存放在一个空间里,降低其遗失的概率,等待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的再次遇见。我开始同大人一样,用带锁的柜子放书本,随身揣着书桌抽屉的钥匙,甚至开始用当时风靡一时的带锁日记本去记录自己的心事。随着身上带锁的物件愈来愈多,我越发觉得,先前那个对世界呈现开放姿态的孩子,连同那些不经世事的恨意、老旧的樟木箱子,全部都被锁起来了。锁的意义从最初理解的收存要物,到现在,变成了一种对外界的排斥与防备。这种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强烈。我开始害怕,害怕人们身上的锁到了一定数量的时候,他们是否还能找得到对应的钥匙?如若开锁的钥匙丢了,有些锁是不是永远也打不开了...···
上次去看外婆时,无意间提到孩时的趣事。我便将自己爬上去看樟木箱的窘事同外婆说了,并问她箱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能否打开看看。
52她先是愣了愣,后来便带着惋惜、自责的语气对我说道“那都是年教时穿的衣服,现在穿不下了,款式也过时了。钥匙呢,也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箱子没舍得扔,也懒得开了,全当是对年轻时候的念想了。”钥匙真的找不到了,那是我当时心里唯一想着的东西。
那些最重要的东西,锁在一个打不开的空间里,它们真的还重要吗?那些最真、最美的时光,锁在了无人问津的地方,所谓的回忆还丰满、充盈吗?那些用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的孩子们,被锁在了那些锁住的回忆里,还能再次与我们重逢吗?一种莫大的悲哀包裹了我。
不是每把钥匙都有其对应的锁,但每把锁一定有其对应的钥匙。因为钥匙的存在是为了开锁,而没有人会无聊到为了一把钥匙去设计出一把锁。我们揣着对应身上锁的每一把钥匙,以为抓住了所有不想遗忘和丢失的东西。但我们从未想过,当把物件、时光锁住的时候,我们已经把自己先锁住了。
我们把现在的自己和孩时的自己隔开,用长大的锁;我们把自己和周围人隔开,用自我的锁;我们把自己和世界隔开,用孤独的锁。我们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为我们缺失了生命最初的那个形态,那个带着一身稚气、对一切敞开怀抱的孩子-那个唯一不爱用锁的人。
于是,最终,我们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