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爱幼林散之800字

2024-06-10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林散之十六岁在家自学,学的诗文请范柳泉指导,习得书法请范培开指导。同时在大姑家当教书先生。

  大姑夫认识张栗庵,让他去拜师学艺,张栗庵也是范培开的师傅。

  张栗庵在安徽和县铺集渔家网村见到了林散之,张很喜欢,因为林散之年轻好学,朴实无华,谈吐不俗,对古诗文已有相当基础,他说:读书人求学问,在能自立时,首先要知道门径,要有师承,要讲求法度,凭自己想象去臆造不行,汉儒经师,都有师承法度,你学习勤奋,但千万不能图虚名,荒度岁月,汉代司马迁写史记,叙事质朴无华,文词简洁,宋代程氏兄弟及朱子,学说源自老庄,出笔皆能阐发六籍之精髓,以诚为本,穷理为主,明代归有光承其遗法,工古文经术,法度严谨,晚清以桐城派方苞姚鼐为首应学其法度,精研经学。

  林散之见到张先生后才知道做学问的门径。

  林散之说张先生不但指导他写诗文的法度,后来到上海从师黄宾虹也得力于张的大力推荐。有一次大病,也是张处方救活。张先生临終前,林散之去看他,得先生肖像一副,从此悬挂于江上草堂,时时鞭策。

  一日张栗庵见林散之作《陶渊明醉酒图》说他对古诗文词有所悟,夙所秉承而能进其所介,唯六法之道非可臆造,开导点化,是在真师,切不能鹜于虚名,误入歧途,空度岁月,吾友黄宾虹,海内名宿,可往师之。

  于是32岁的林散之,四个孩子,尚有一子在腹中的人,去上海投师黄宾虹。

  他有一诗:为留传统一枝花,不辞辛劳育新芽,佳节春秋齐放日,让她先后吐红霞。

  一次东北鸡西一个小姑娘才12岁,小姑娘不慌不忙在林散之跟前悬腕挥毫写了一副颇为老练的草书,林喜欢,于是他告诉小姑娘,写大字要用臂力,不能光用腕力,用笔才能力透纸背,这是真力,写字时,手不能抬高,也不能拖在下面,要上到下一样平,这叫平肘,还要虚腕,虚腕才能使手中的笔自由转动,随心所欲。林散之对小姑娘的父亲说,他自己18岁开始学唐碑魏碑,30岁以后学行书,60岁以后才写草书。小孩子学书,要先由楷入行,由行入草,打好基础,否则,钉头鼠尾,诸病丛生,要该就难了。

  林散之给小姑娘写了一副,又写一幅,,他一向对真正爱书者有求必应。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