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通1600字

2024-06-24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我们在强调“阅读是写作的积累、阅读可以促进写作”这一操作的长期性特点时,也应该强调阅读对写作的即时性的实用价值。既然高考作文题的发展趋势具有无主题命题和题目中关键词语多义性的特点,通过一些读写变通的方法,让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时通过题目联想到与之相类似文章内容,写起来就有底气, 就更容易在别人的思路、内容、语言、结构、技巧的启发下,写出较为满意的自己的文章来。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何乐而不为?

读写联想变通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抽象与具象间的联想变通

在一定情况下,抽象与具象之间,在本质上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所以很多作文题目都能够在抽象与具象之间进行联想变通。抽象的如“精神、品德、追求、理想、道理、青春”等,也属于“虚”的部分;具象的如“人、事、物、景”等,也属于“实”的部分,抽象与具象间的联想变通也可称为虚实变通。遇到一个话题题目时,可将一个话题题目中的某个词语变成另一个话题的喻体或拟体,并使两者在意义上保持一一致。当然,无论是喻体还是拟体,都应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内容进行变通。如06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你的手”可以为实的部分,指父母长辈、亲朋好友、陌生路人、历史人物等的手;也可采用拟人手法,把“你”理解成抽象概念,如“思想、道德、诚信、学识、正直、勇敢、激情、理智、青春”等,组成如“我想握住思想的手”之类的题目。我想,诸如“思想、青春……”这类文章肯定读过吧。再如,07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春光”是个比喻,可以实指田野风光,也可虚指信念、理想、成功等;同样“妈妈”可实指母亲,也可虚指祖国、家乡、人民、山川、河流等。在变通的概念里肯定会有你熟悉易把握的内容。06、07年许多省市的作文题都属抽象与具象(虚实)间的变通范畴。如,06年广东的“雕刻心中的天使”、辽宁的“肩膀”、江苏的“路”,07年辽宁的“季节”、上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江苏的“怀想天空”,题目中加点的词就可以进行抽象与具象间的联想变通。广东的“传递”作为动词,后面可以带“实”的宾语,如火炬、信息、接力棒等;也可带“虚”的宾语,如“爱心、精神、传统、品德、文化”等等。只要掌握了联想变通的手法,抽象或“虚”的多义性总容易引导我们联想到最熟悉的内容。

二、大小题目间的联想变通

大题目与小题目之间的关系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大题目中可分解出许许多多的小题目,在性质上属种属关系。如:以“水”为话题写篇文章。水可以分解成:冰,诠释高洁;雪,注释无瑕;霜,预示冷酷;露,表明奉献……再如,海纳百川以示博大,浪击礁崖绝不后退,滴水穿石不骄不躁,深而为潭韬光养晦,因器万变充满生机等。事实上,无论何种道理都可在“水”的内涵里找到立意角度。04年江苏卷“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属这一类。再如,07年湖南卷“诗意地生活”。哪些可以是“诗意地”?如,充满希望的、理想的、激情的、信念的生活态度,过程都可是“诗意地”,那么你读过“希望、理想、激情、信念”之类的文章吗?如果读过,它会给你带来怎样的启发是不言而喻的。另一种是覆盖与被覆盖的关系。如06年安徽卷作文题目“读”。“读”的对象可以是亲朋好友、古今名人,可以是自然万物、社会万象,可以是千般道理、万种哲思。再如,07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记忆”覆盖人、事、物、理这个大范畴,06年四川卷“问”,07年辽宁卷“我能”也属这一类。覆盖的面何其大也。有一篇散文题目是《站立的平原》。讲的是平原上的树如何在恶劣干燥的环境中站立成了平原的一种品格。有位同学以“读”为话题,写了篇《读—站立的“海”》,写海边的树怎样克服恶劣环境站成了海的品格。并联想到我们这个时代、国家,青年人就需要这种博大包容的胸怀,写的很有气势。该同学就是以“读”为话题进行分解,先分解到自然万物,再从自然万物中分解到一个具体的景物,而这个景物又恰恰是生在海边的自己最熟悉、感悟最深的,并且读过这类文章。所以要鼓励同学们精心读几篇关于景物的文章,这样联想变通起来,才能使自己的思路走向多元性、广阔性。

这里要注意的是,无论写人还是写物,千万不能只有客观描述,没有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包含哲理的感悟,否则,作文就只能是浅层次的,没有灵魂的作文,阅卷老师是不会打高分的。

三、相似间的联想变通

世上的万事万物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原因就是它们之间有相近相似相关联之处。高考作文形式千变万化,题目异彩纷呈,你读过的文章里总会有些内容与之相联系、相近似的。只要根据命题提示,将命题转化成一个与之内容相同或相近的、熟悉的、容易驾驭、有东西可写的题目上,那么,你就掌握了写文章的主动权,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就是在此基础上重构、加工、润色、深化。拿到题目,第一种方法是,先进行相近词语间的联想变通,如05年北京试题,以“说‘安’”为题写文。事实上,用“安”字的不同义项可以构成不同的词语,这就使以往的一个概念一个话题变成了多个概念多个话题。然后由这些词语构成的题目去联想你曾读过与“安”有关的文章内容。如社会的安定、家业的安康、人生的安全、生活的安宁、心灵的安之若素、态度的居安思危等等。另一种方法是,进行相近内容间的联想变通。如:06天津卷作文题目“愿景”,解释为愿望的景象,对美好前景的一个愿望。快速回想是否读过有关这方面的相似内容。如“理想”、“憧憬”、“向往”、“期望”、“我的未来”、“展望明天”、“放飞梦想”等等。

这里要提醒的是,一定要紧扣命题,咀嚼含义,切不可任意置换题目里的重点词。如03年北京卷“转折”,意思是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和形式等。如果写成“转化、转变、变化、挫折”等就有点偏题了。

四、因果间的联想变通

有些题目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当拿到一个题目后,可考虑它适合做表原因的题目还是适合做表结果的题目。表原因,就想一想看会产生一些什么结果。在这些结果中或许就有你熟悉的文章内容;表结果,就考虑一下,哪些原因可产生这一结果,是否读过与原因有关的一两篇文章?例如,以“坚持”为话题写篇文章。“坚持”可做表原因的题目,“坚持”会产生的结果有很多。如坚持就是力量——水滴穿石,绳锯木断;坚持就是创造——千百试验,终于问世;坚持就是生命——塌方待援,食煤度日;坚持就是气节——苏武牧羊艰辛守节;坚持就是奇迹——海迪身残,完成书稿;坚持就是爱心——双腿瘫痪,却教书一生等等。与“力量、”“创造”、“生命”、“气节”、“奇迹”、“爱心”等等有关的文章你读过吗?只要有一两篇,就可以迅速组成因果题目或因果构思。再如“宽容”。“宽容是一种——力量、美德、气度、理解、境界、沟通”等等。现在你看一下06年安徽省作文题,请以“读”为话题写篇文章,其中的一段命题提示“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显然“读”与后面的的部分包含了因果的关系。

这里应注意的是,所给的命题题目无论是表原因还是表结果,都应做为重点部分写,推导出的原因或结果的内容一般应放在次要位置上写。

从联想变通思考的流程上看,大致有三个阶段:相似题目间的联想变通思考阶段、相似内容间的联想变通思考阶段、重构自我感悟深化的思考阶段。前两段属读写变通的表层,后一阶段则是读写变通的思考深化的关键,它向我们证明了读写联想变通同样反对抄袭和七拼八凑的文章。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是写作的后盾,写作是阅读的深化。既然读写关系这样紧密,就应该让学生静下心来读几篇文章或课文,想一想它和那些题目或内容可以进行更广更深的变通。或者反过来,找上十几个作文题目,想一想它们能和读过的哪些文章之间可以进行更广更深的变通。练多了就成了一种思维习惯,作文就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过程。我们教师应该以一种兼容并包、开放丰富的人文态度来对待读写联想变通的即时性的实用特点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