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里短这四个字,通常是女人们谈论的问题,既然今日有此机会提笔论事,我将简单地写上几段“家长里短”。 那是八九年,也正是我出生的那年;听父亲说,刚刚出生的我很是瘦,约有五斤四两左右;大概,在那个年代,人们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胖一些,但父亲却依然疼爱我,我也时常地问他,但至今,答案还是那句老话“因为,你是我儿子呀!”
不错,父亲的一句话,倒是点化了我,因为有了我,才有了这一个完整的家;有家好啊,有家就有温暖,有家就有安全,有家就有了彼此之间给予的一种欣慰感,所以,有了家,就难免少不了那些个大事小事。 应了我的预感,是什么呢?现在大了,小时侯的事记得不清,但长大后,会从中体会到不少的知识,那这又是什么呢?说好也好,说坏也罢,总之看到的不过是些“家长”,听到的也不过是些“里短”,整日忙碌着,回家就是吃学睡,但中间还是插入几段家事,唠叨不停;尤其是母亲,平日忙于工作不说,心情也烦躁不堪,常在一处思忧顾虑,连我这儿子也要看她眼神才能接近于她,该我说话了“放着空闲时间不做娱乐,却在一旁抱怨,成何体统啊!”而母亲每听到这句话,渐渐地平静下来,但还是有些余怒未息。
几个姐姐曾在家中小居过几年的光阴,给我的印象,那是片美好地回忆,但要现在提起,有些事情还是离不开那“家长里短”;父亲整日把他们挂在嘴边,生怕其中一个出现什么问题,逐渐地把他们当成过继给自个儿的儿女,但我并不吃醋,因为我知道,父亲就是在烦心,也是会试图和我套近乎,就像每隔一周的周六,在通往浴池的路上都会看到爷俩的身影,
所以,我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只是,有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父母的想法不一至,到了一定程度,我却成了二人的法官,忍无可忍时还是会学他们俩互相抱怨,像那一次,嚎啕大哭一场,发泄我内心的愤懑; 俗话讲的好“一个巴掌拍不响”,这话却成了我手里的法宝,只要一遇到“家长里短”我就会很好地使用它,还是比较灵验的;我现在一直把家比喻成无规则图形,把他俩比喻成一长一短,这样,我时而成了一把刻度尺,去无时无刻地衡量,说真的,这样真挺好,还省着他俩在因为某些“家常里短”说不清,道不明,没完没了。
在夜里的家,终于能安静地平息下来,那不是普通的夜,是清夜;清夜的静要比一湖水的水面平的多——无风的时候。因此,我希望清夜里的“家常里短”能演变成“家合万事兴”,并非家里不太平,而是人心不太平,母亲属于爱讲道理的女人的一种,而父亲却是她的另一面,所谓貌合神离,二者正为对立,现在才知道,为何家不能不长,里不能不短呢! 家长里短,是把被日子遗弃或抛弃的废品凑在一起,把它们编成一曲找不着调,贴不上谱的歌。 创作谈:此文述说了家里的一些细节,并非家中不太平,而是一些事情穿成了串,为能甩掉这一包袱,决定还以文字的形式将其消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