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900字

2024-06-0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无论是物于物的融合,制造创新产品;还是人与人的融合,共同建立利益关系。融合的目的只有一个,即产生有利的东西。但值得关注的是融合后是否会产生负面产物?权衡之下,它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就像在化学反应中,几种物质的融合,会产生我们想要的东西,但它是否会产生有害物质,我们操作时往往会忽略;抑或是某种生成物又进行了几步自发性的连续反应,生成有害物,而你却又忽略。但这忽略却至关重要。所以我想说,融合有风险,操作需谨慎。

近日有则新闻:教育部正式推行汉语水平测试,旨在测试以汉语为工作、学习、生活人群的语言应用能力。一时引来无数争议。他们在测试中融合了“考试”这个形式;又在考试中融合了不着边际的测试范围,即 “语言应用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忽略了本次考试本身就带有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并且进一步将这种心态在社会中推波助澜。

首先是“考试”这样一种形式。大多数考试都会有一定的标准答案,更何况对于语言类的学科,标准答案似乎又显得有些牵强。哪怕是主观题,个人理解不同,角度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此外还受到阅卷者的主观影响。一直为人们所争议不断。

其次,本次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语言应用能力”,如此广泛的测试内容,使人们不禁添一问号在心中。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环境语言的应用大相径庭,试问考试该如何测试?语言的应用能力包含的内容太广了!语言在其中只是工具而已。你的排比哪怕再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严密的推论再有扭转乾坤的本领,但面对有些人,有些事却没有效果,这又有何用?退一步而言,即使它能够测试,又该如何评估?原本生动,激情,有血有肉的语言被禁锢在考卷上,是否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呢?

更重要的是,他们这次的大胆融合创新之中,本身就包含了大量功利,浮躁心态。不难发现,这次考试的目的难以达成,效果也不见显著。名实不符,为何仍要一意孤行?坑害考生为之疲于奔命,却养肥了那些培训机构。

考试原本只是一种“下策”的手段,如今却被融合了各式各样的外衣,一次次被滥用。各种等级的证书与工作,学校,未来挂上了钩。

我感到悲哀,每一次这种考试都如一场闹剧,总有小丑在前面指挥,在他的指挥下,考试的热潮在我们身边一次次地涌来,又一次次地退去。从未间断。热潮过后,什么都没有留下,留下的只有社会的哭泣,哭诉道德的退化。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