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国学之精髓为何,但一个中心词必为民生。现今的中国,是否还有民生可言?皮鞋本应该在脚底,现在却进了人们的肚子里;气势磅礴的大桥也成了豆制品;矿难、爆炸、泄漏不绝于耳……回想下,谁最先提出了“民生”这个词?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屈原《离骚》里的一句。或许屈原不是第一个提出的,却是最能深深体会到的。屈原所坚持的理想与主张虽然具有深刻的进步意义,也包含着属于未来的历史内容。但在楚国当时特定的政治形势中,却是反动势力大大超过了进步势力。这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决定了他不可避免地要惨遭失败的命运。 回想我们现代社会,不敢说与屈原的世态有何等的相似。
却能看到,有一个人,他的精神情操与人格魅力与屈原万分相似。上午,他在国务院会见了联合国的干事,下午马上飞赴灾区为遇难者默哀,组织善后工作。他无数次地蹲在干裂的土地上神情凝重地为农民分忧解难,他对人民群众许下过无数诺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也一一兑现。他叫温家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2010年的两会上,这是两千多年前楚国大夫屈原的声音,它穿越着时空的隧道,通过温总理的抑扬顿挫娓娓道来,在人民大会堂金色的大厅里,久久不停的盘旋、回荡!温总理的“心之所善”是什么呢?不错的,“哀民生之多艰”。
汶川地震,他火速赶往现场,我们却不知道,他早已劳累过度。每年春节,与老人嘘寒问暖,我们却不知道,他尚有九十老母。我们不知道的还太多太多。“人民是用坚实的步伐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这将会在历史上留下印迹。”记者会刚开始,温总理就提起人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他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他做到了。给亿万在职、离退休职工增加工资,而且连续了五年;免去农村的提留款项和苛捐杂税;减掉农村孩子的入学学杂费,真正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在农村推行养老保险,破天荒的使农民今后也有了“退休工资”;为进城的农民工鸣不平,以铁的手段整治拖欠的款项;在农村实行“新医保”,让农民也能报销医药费;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总是与“三农”有关;他不断征求人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他生怕人民群众因为政府工作的失误所带来人为的损失……当我写完这篇文章时,已是深夜,但我相信;此时温总理在中南海的灯光,还在亮着!人民有理由为这样的总理倍感骄傲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