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山上山下”及范文4篇
作文材料:
父亲带儿子爬山,到达山顶后,父亲指着山下说:“看,那里多美!”
儿子说:“既然如此,还爬上来做什么?”
要求:自选角度,题目自拟,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材料作文“山上山下”范文第一篇:发现,在高处
如果到了山上,能发现山下的美,他也一定会是有着敏锐感知的人;如果不在山上,而能发现山下的美,这个人一定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毕竟,能发现生活中的不平凡之处,是我们能在世俗生活中生活下去的动力。
所以,不管俯仰之间,还是平视,心底都需要有这样的高处。
显然,材料中的父亲是俯视生活的人。父亲或者说我们这些普通人,都需要有爬向高山之上,回望一下自己的所在。那样,充盈眼前的已经不再是“一地鸡毛”的繁杂与无趣,而是有了一种超拔与提高。这样的眼下世界,自然会让人不由感叹:看,山下多美丽!
而材料中的儿子似乎更需要这样心灵的高处。不过,眼下的他还是一个仰视现实的人,“让自己低于尘埃”之下,自然难以抬起头,难以昂扬面对生活。那样,生活对于自己自会是一幅难看的面容,就更不要说发现生活中的美了。所以,儿子也许是因为青春期的躁动,无法共鸣父亲发乎内心的感慨,在他眼中,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缺少美,而缺少美的发现”有些矫情,甚至是无病呻吟。但是,这样的心境会让自己身心劳累,也就是常说的“身为形役”。缺乏精神引领的人,总会为生活的平常所累,让自己的心灵品质长时间处在一个低层次或者消极的层面,缺少正能量,即便是处于万花丛中,也会无视美的存在。
生活中,有些“得道高人”,则可以超脱空间的位置,即便是处于生活之中,以“平视”的角度看待现实,他们也会有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理解,有自己“美”的发现。然后,因这发现,让自己的心灵也在高处。他们不需要空间的物理提升,不需要“会当凌绝顶”,但凭内心的体察,就能“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人,他看透生活的真相,知道生活的真谛,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他眼中,有世俗寻常,更有意趣真知。这才是一种“大美”,有了这样的体验,生而为人的意义也会品味得足。
当然,能有如此道行者,毕竟是少数。但是,在追求生命高绝意义和价值的“爬山”路上,不分时间,不看年龄,只要能让自己感受到生命的美丽,正如古人所说:“朝闻道,夕死可也!”
发现,在高处,人生的意趣,也在高处,只不过这里的高处,不仅仅是指在那里的山,更应该是我们的内心。(870字)
材料作文“山上山下”范文第2篇:见与不见,美就在那里
答儿子的责问
如果我是父亲,面对这样一个不太礼貌的儿子的责问,可能一时无语,当然,我也不会羞恼,因为,一个有思想的儿子要比一个事事盲从的儿子强万倍。
不过,我仍然说:儿子,看山下多美!
而且,我还会说:如果我们不来到山上,可能看不到,看不到这份已经存在的美丽。
山下,自然也会有美的存在。可是,不管怎样说,我们还是囿于视线所及,限于我们的眼界,不能直观地发现周围的美。其时,不仅是我们,连古人也是困惑于此。想那苏东坡,来到庐山之中,仍然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当然,他也说出了一个发现庐山真面目的方法:跳出庐山看庐山,才可见庐山真气概。
“跳出庐山”,正如我们,跳出了我们生活的小圈子,经过一番辛苦,或者说是一番愉悦的登爬,有了这样一个高度,展现出这样一个视野,我们会对已往熟悉的地方指点。但是,必需承认,原本的街道不见了,只留下模糊的方位;原先的喧嚣也寂然无闻,只留下可能残存于大脑的回响。但是,你不得不承认,我们熟悉的那片地方,变得美丽,变得有些意思。
这让我想起旅游。我们花了钱拼体力来到一个旅游景区,惊叹于世间还有如此美景。可是,眼见本地居民的表情,则多是一种熟视无睹的平静。美,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可是,由于身处其中,也就有了“审美疲劳”。所以,有人就说:生活在别处。别处的生活,自己是客居之身,也许会让你心思细密,视野敏感。也自然是距离产生美的意思。
当然,如果一个人,能在他日日所在的寻常生活中,品味出美,生活出意思,这样的人,可能就是有着细密敏感的天性。我们也见很多悟出生活之道的人,随便一样东西,他便看出不同的意思,在寻常之中见出超常的意味。这就像有些“得道”高僧的境界。当然,我们毕竟还是世俗众生中一员,会因离生活太近,觉得生活似“一地鸡毛”般琐碎,似“白开水”般味道寡淡,一切似乎都是乏善可陈。但是,人总是要从生活中找出点意思,找出点亮色,发现点美丽,所以,就有“一览众山小”的登临,就有了花钱找罪受的“旅游”。所以,这样说来,要感谢山的存在,它让我们提升了自己的境界,让自己有了生命意味的体验,发现了原本存在的美。既然如此,爬上来,就有了爬上来的意义。
不觉得你心胸之中那股浮躁之气已经渐渐消散了吗?不用满脑子想着作业而没有一些轻松吗?当然,你会说,回家后作业还是要做的。对,不会因为我们爬了一次山,发现了“美”,作业课程就会免谈,柴米油盐就可置于脑后,不会的,这些都不会改变,但是,有些东西已经改变了,比如,心情。
最后,送给你这句话:见或不见,美就在那里。
材料作文“山上山下”范文第3篇:出入之间
庄子说高山上看到的山下人都一样,不必争谁高谁低,胡适先生说要在山下看人,并计较人的不同。那到底是在山上看还是在山下看?
其实我觉得两者应兼得,在山上看人,多了一份淡泊达观,在山下看人,使我们不脱离实际。我们既要保持精神世界的高度,但又不能脱离世俗脱离生活。
当我们的精神世界达到一定高度时,我们才能变得悠然自得。在山上看人,并不是一种俯视众生的角度,而是要更看清人,更看清生活。
就像梭罗,孑然一身来到瓦尔登湖畔居住,摒弃一切与生活无关的浮华,来到树林里聆听枝桠上的虫鸣鸟叫。
这样简化的生活,却使其探索到生活真正的意义,使得其的精神世界越攀越高。
就像庄子,虽然穷居陋巷以钓鱼卖草鞋为生,但因为自身思想的高远深阔,使其能在困厄中不失对人生对生活的深刻达观的认识,使得其视前途如草芥,视富贵如粪土。
当我们在山上看人时,我们的思想境界是澄明的,我们能以一种本真的淡然角度去看淡尘世一切,以一种淡然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人生得失。从而拥有一份“静观庭前花开花谢,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闲适恬淡。而这种圆融通达的人生境界的建立是基于对思想、对精神不懈的追求。
当然,我们不能总是在高山下看人看世界,这就多了一份孤高与傲视,却少了一份对生活最真实的体验。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真正的隐士并不藏于深山之中,而是与人与生活最直接的接触,过着平凡的日子。
就像托尔斯泰,当他的精神世界达到一定高度时,他渴望的是做一个农夫,耕作于阡陌间,以最谦卑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我们原本就是山下人,所以不能失去最原始的一份赤诚。当我们在山下看人时,我们才会不脱离实际,才能发现充实的生活,既不能少一份雅致,亦不能少一份世俗。
当我们既拥有精神世界的高度,亦不失一份谦卑亦不脱离现实。我们才能在尘世污浊中让生活如同“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般散发着隽永的芳香与幽香,从而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
山上看人看人生,得到的是份达观与澄明;山下看人看人生,得到的是份谦卑与赤诚,两者兼得,才能赏尽人生极绚烂的美景。
材料作文“山上山下”范文第4篇:身居上而心处下
大约爬山的人都是喜欢登高居下的,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要居上。有些人自负了解,每每引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诗句作为座右铭,却免不了有种睥睨天下、目空一切的讨厌相。
这里有一个寓言故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山顶上,父亲指着山下说:“看,那里多美!”而儿子却说:“既然如此,还爬上来做什么?”至此,人便可以分为四种:身居上而心居上的,身居下而心居上的,身居下而心居下的,身居下而心居上的。在我看来,父亲无疑是一个拥有高山的眼睛以及平原的内心的人。
一个人,身居上不是为了享受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是为了开阔眼界,更好地认识低处的人民、低处的生活。
现在的精英教育委实太多了,结果往往却是精英文化没学到,精英心态反倒比比皆是,弄成了鄙薄一切的自大自负。这就好比一个人从不看地走路,抻长脖子仰着脑袋鸭子似的活着。然而天上能有什么?
当然,往地上瞧也不一定能瞧见什么,所以一个人只有处下的心态还是不够的,还要有高远的眼界,好比一条谦卑的蚯蚓和一只谦逊的飞鸟,一个只看见漫漫的黄土,另一个却看见了整个世界。高考资源网
老子曾说,江海因其善处下,故能为百谷王。这只说对了一半。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却没有把两者统一起来。处下是对的,但像登山一样,只能把心放在山脚,身体却要不断向上、向高,眼界才能不断变宽、变大。一个真正通达的人,就像崇山峻岭中含着一汪清透的泉水,眼界极高,但心极谦卑。中国古代那些令人佩服的士大夫,哪一个不是如此?把心深埋,不是为了忘却它,而是为了聆听大地的心跳;把眼放宽,不是为了看见别的什么,而是真正为了看清当下。从小处说,确立了个人的意义;从大处说,更能看清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坐标。
身居上而心处下是一个动态不断的过程,违背了引力,两者越分越开;渗透人生的真谛,两者才会越靠越近。仿佛一棵树,枝叶拼命往上长,根却越扎越深这样才叫一棵枝繁叶茂的好树。
其实,这不过是教人怎样于高山欣赏平原的美。儿子不知道,美也好,苦难也好,当你还未挣脱它的包围时,只是被它束缚与控制。只有换个视角,或者事过境迁,才能悟出其中的真味来。
父亲那一句赞叹,在一瞬间赋予了他高山的眼睛。
而有些人,怀着一辈子平原的心灵,他高山的眼睛盈满泪水。山下的苦难令他痛心,山下的美丽也令他动容。他往下一低头间,泪水便簌簌地滚落下去,像春雨一样融在土里。
他的平原的心剧烈地鼓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