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1100字

2024-05-19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融合,顾名思义,相辅相成,谐和相生。文化是体现融合概念的典型载体。现下普遍讨论的多是文化与文化间的融合,今天我们换个角度,且谈谈文物与历史环境的融合。

古都是文物的集聚地。这里我们选择两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日本奈良和中国西安。

作为日本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奈良保存了全日本最具价值的古迹上百处。尤其在奈良时期风靡一时。自公元784年国都从奈良迁至京都后,昔日繁华的平城京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直到公元1899年发现地基等部分皇城遗址,日本政府高度重视遗产的保护,耗资三十六亿日元将包括朱雀门、东院庭园等遗迹修葺一新。

日本人对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爱慕,于先朝文物更是带着强烈的敬畏感。为了维持旧貌,奈良政府规定全市一般住宅高度不超过10米。置身这里,便仿佛行走于古老的江户时代,没有高楼林立的压迫感,没有钢筋水泥的堆砌感,一楼一宇却尽穿越百年。用一座城池完成与文物的融合,大和民族对于历史遗迹的恭谨与不遗余力,令人震撼。

反观西安,十三朝金粉,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却面临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明城墙等重量级文物屡遭申遗失败的尴尬。究其内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忽略了文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中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侯仁之就曾说过:“历史建筑是体现历史环境的实体之一,不仅仅要尊重历史建筑本身,同时要考虑其原来的环境,也就是历史环境的保护。”城市的过去并非一片废墟、一个立碑就能撑起,“整体融合”是不容忽视的核心理念。

这里不免要提到唐天坛遗址,自被发掘之后,近10年无人管理,大片生活垃圾堆满遗址。作为大唐王朝三百年的祭天圣地,千年后却以这样的景象向世人呈现,令人疾首。更遗憾的是,许多附近的居民竟都不知道自家门口有这样的唐代文物。儒家素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和合”思想,将祭祀看做天与人的相和相谐。对待如此神圣的天坛尚且事不关己,不难窥出其对古文物的淡视,又何谈使之与历史环境水乳交融呢?

这样看来,文物与历史环境的融合程度,实质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立场。若对之珍视,既是对先祖的尊崇,也是对千秋万世继承重任的肩负,其对待文化的肃敬不言而喻。而漠视甚至践踏文物,则无异于删除民族记忆,割断文化血脉,可悲矣。文物保护,即是记忆留存,意义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可等闲视之。而用一个尊重历史、又引人入胜的背景将其烘托,无疑是给文物的最佳归宿,折射出的,亦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心态。

如今,中国西安携手日本奈良展开的“保护东方遗址计划”已经启动,大明宫等文物得到了两国的共同关注。加之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西安的召开,必将推动西安以传统唐文化为主线的城市建设。但愿古都的复兴能完成文物与环境的融合梦想,而更重要的,是国人能恪守中华文明历久弥新之骄傲,启迪文化良知,达到人与文化的相融,心与文明的相合!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