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辛弃疾先生1300字

2024-06-18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敬爱的辛弃疾先生:

  您好!

  我是一名与您相隔近千年时光长流的普通中学生。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我了解到许多有关您的事迹,您的英勇让我敬佩,您的才华令我叹服,您一生的坎坷也使我不住叹息。

  我知晓您一辈子最得意的事是什么——是归国有勇。

  您过去是北宋的子民,虽然北宋溃败后仍然留在中原,成了金朝的老百姓,但在内心深处您还是认同北宋的。听说完颜亮要出兵攻打南宋,您也同许多百姓一样,拉起了一支队伍,投奔了耿京。后来您们因一些变故打算投奔南宋,率众归顺。您作为使者之一被封为右承务郎——一个从九品的文官。可没想到回归途中却听闻耿京被叛徒张安国给杀死了,而且他立刻投降金朝,金朝还给他一个济州知州名头。您不愿如此窝囊地回去,于是招募了50个和您一样勇敢的人抓张安国去了。这时的张安国人在济州,而且正在金兵的大营里跟金兵的将领一块喝酒。您设计诱他出了大营,然后有一个人一把将他拽上马背,一队人策马向南方奔去。为了不被金军抓到,您们束马衔枚,昼夜兼程,一路狂奔渡过淮水,把张安国一直押送到宋高宗的朝堂之上。

  这是多么传奇的一件事!五十个人勇闯金兵五万人的大营,生擒叛徒,献俘朝堂。这绝对不亚于三国演义中张翼德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而且办这样一件大事的人居然是年仅二十出头的白面书生。当时朝野上下交口称赞,“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您的名声一下大起来了,就此脱胎换骨,从一个书生变成一个勇士。这件事为您的归国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成为您一生中最得意的事。得意到您在此后的漫长人生中,只要一回想起年轻时代,想的都是这件事。“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讲的就是这段英雄往事啊。

  我知晓您一辈子最失意的事是什么——是报国无门。

  您活捉张安国时才二十多岁,正值年轻有为的年纪,本应有更多的作为,但随后您却失意了——说话没人理,做官也做不成。您最想说的话不是词,而是军事建议。您有两篇军事著作大大有名,是被收到子部兵书类的,一篇是《美芹十论》,另一篇是《九议》。您在北边生活过,真真切切了解到金朝的社会状况,而且通过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考察过金朝的山山水水,您也坚信自己是有军事见地的,您方方面面的经验都在文章里,希望受到重视。宋孝宗确实也重视了,在延和殿召见了您,与您纵论南北大势。但因您“持论劲直,不为迎合”,让宋孝宗觉得话不投机,便将您请了出去,让您当司农寺主簿管粮食去了。这与您的希望相差甚远,您在郁闷之下写出了著名的《青玉案·元夕》近乎于人尽皆知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便出自这首词。美不见知,才不见用,这是何等的孤独啊!

  从四十二岁到六十四岁这二十多年间,您一直没有做官,在江西隐居着。从四十出头到六十出头是人的智慧最成熟,也是精力最旺盛的年岁,可您在这段时光中却隐居于江西。这绝对不可能是一心报效国家的您的心意,所以您这是被动的。缘由是您在四十二岁这年被人弹劾了,弹劾的理由是“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原因是您建军队时功不抵过。您在军事上的全部才华都没来得及施展,胸怀雄心壮志,奈何报国无门。

  您的一生如此坎坷,但您的才华横溢,您的爱国爱民却是使多少人心怀敬意,令多少人为之折服,我也将永远崇敬您!

  此致

  敬礼!

  一位普通的中学生

  2015年3月13日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