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样的长夜里,先生比任何人,清醒的都要早。
一件长衫,指间落了些许烟熏焦黄的茧。一如稿纸上文字那般深邃犀利的目光,黝黑而嘲讽的,唇上似隶体一字的胡。我潦草翻过语文书上那密密麻麻的笔记,于那几行无味、充满滥赞的简介,叹息一声,些许失望。“笔记上的先生,怎么能称之为先生?”
邻座的目光绕过我那桌角上用铅笔加深描绘了无数次的“早”字,抽走了我一直放在膝上的那本《故事新编》扬了扬。他的语气半是嘲讽半是无奈:“我们在上语文课,不是在搞学术研究。不就是那几篇鲁迅的课文,老师讲的和你的看法不一样吗?”没错,读先生的文章,千千万万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我却不太喜欢课本上所教的那种。然而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必须一字不落地背住。先生原本蕴含了无限智慧的故事,犀利的笔锋,经过课堂那种公式化的剖析,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明明他的文章,只有自由地去翻阅,才能被刺触到最深的神经。
我还依然记得初识先生的那个时刻。光是用红黑两种极端而锋锐的色彩印刷而成的书脊,就得让人耗尽巨大的勇气把它取出。在书架上一排排装帧梦幻而精致的书籍中,先生的书好似一个与美梦格格不入的残酷现实。突兀,却醒目而让人觉出压迫。封面上印着的也是红黑两色组成的先生头像。也许是那时的我太过年轻,我把这些一切能让我觉得陌生与恐惧的书本,都称之为“大人读的书”。但或许是先生那并不算太过严厉的面容安慰了我吧,亦或是这就是命中注定的邂逅吧。我翻开了那厚实的扉页。只记得读的第一篇便是《阿Q正传》,里面的那些词句,那些能够刺痛人内心深处根本却丑陋的东西,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了这世界的残酷与人们极端的美与丑。我就此爱上了先生,那个以“鲁迅”为笔名,以笔为手术刀的民族医生。
不得不说,有鲁迅在的日子里我是快乐的。同龄人们大多都喜欢韩寒、郭敬明等年轻的作家与他们的作品。然而我认为,同样体现人生残酷的文章,先生写的却不知比前者厚重多少倍!或许这就是区别所在。然而,先生的形象也不绝对是那么严厉,他只有一枝笔,可是有些人们偏要给他弄得很凶,给他背后插许多军旗,像个在舞台上唱独角戏的老武生。
是先生在桌角刻上“早”字的精神激励了我,使我勤奋。也是先生深邃的思想引导了我,让我开始思考那些蕴含于事物表面之下的谜团与疑惑。从认识先生后我开始接触了那个国家不幸诗家幸的时代,去积极认识那个大师层出、人才备具的时代、去认识了那些与先生并肩的伟人。在那对中国而言漫长的永夜里,正是先生那样如明灯一般的人物,照亮了整个时代。
此时,我身后仿佛就站着一位中年。他板寸头发,指间夹着一支点燃的烟。袅袅的烟雾在灯光间纠缠,他看着奋笔疾书的我,目光长远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