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物、力”同行800字

2025-01-2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国家在扶贫对象上的确定经历了多次改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扶贫主要针对县级贫困区。2001年国家扶贫重点对象转向15万个村贫困区域,实施整村推进扶贫。2011年国家划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扶贫。

  由此可见,国家时刻关心贫困人口的生活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努力朝着清除贫困的目标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要改变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不仅要在表面下功夫,除了给予物质上的保障,还要引导贫困群众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激发其改贫面貌,贫困的干劲与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咬定目标加油,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物质与精神都脱贫,实现真双赢。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与要求。

  十八洞村生活条件贫穷,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同村不同心。为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实现富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与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在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等的帮助下,组织观察,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先富带动后富,取得了显著成效。

  只有让精神摆脱贫困。充满干劲和决心,发扬进取精神,才能更好地展开扶贫工作,实现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富裕,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工作不仅仅是要靠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政府还要集合社会的力量。应积极响应与号召全社会群众的力量投入到扶贫工作中,积极践行互助精神,履行社会责任,传播爱心文化,无私奉献,关注关爱贫困群众,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群众排忧解难,传递温暖,不仅有助于改变贫困地区与贫困人民生活条件,而且还有助于精神星火相传,彰显了社会精神文明,呈现了扶贫攻坚。志愿服务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画面。

  攻击。脱贫战是个漫长过程。物质的支持,更离不开社会团结的力量。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