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回深谷1600字

2024-06-0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风起于青萍之末”,这是宋玉的惊人之笔。我独爱吹雪之风。

大风吹雪,纷纷而落;疾风吹雪,倏忽迹灭。在雪和风中镌镂出的影子,迤逦而行。我不知道,在世人眼里,我的影子是否像惊鸿,来去翩然,踏雪无痕。

有一种风景最让我不舍,那是回旋在深谷中的风。

那浩荡的风不知从何处来,不知为何而来。只感觉到河上起了浪,树林里萧萧索索,久闭的窗棂震下些尘土。

那浩荡的风也许是从海上来,带着海深浓的湿气;那风也许是从竹林中来,挟着竹悠长的吟咏。那风也许是从心里来,是一种寂寞的躁动。她最终也降临这片幽然的深谷,在谷中回徜徉。风回深谷,谁都看得到,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神领这种独到的韵律。

到哪里去寻那旋着风的深谷呢?要有座健拔修颀的山。

家乡虽然偏僻,但绝非穷山恶水。有一个所在,可以将想望深谷回风的心安置。

“风峭芙蓉半天开,苍茫烟雨接蓬莱”,是这座奇幻的山。

记得第一次坐在深谷边听风,我正有12岁,正是“形容尚小,身量未足”,对风的声音还不能听得真切。但是,一个小姑娘,静坐在山巅浮云四合的浩然中,用虔诚的心感悟风的高岑,用纤弱的手触摸风的衣袂,用纯净的微笑牵动风的身形,那是一种怎样的绝景啊。冥色四合,倦鸟投林,风也一样倦了,她或许在哪一片兰锦上小憩吧,或是斜倚在岩中的劲松上了。我也倦了,于是,用像风一样的脚步,在山路上叩出一段简朴的旋律。

这段记忆在我心中深深地镌镂,历久弥新。

四年以后,我带着一点“岁月静好”的狂想,再次去寻那涵着风的深谷。旧盟犹在,青山幽谷犹在,但不觉间“节物风光不相待”,小姑娘已长大,清眸炯炯中,是风的影子在动。

顺着曲径通幽的山路,寻找旧时的行迹。只见古木阴翳,苍松翠柏,挺拔健逸;但闻鸟声啁啾,清亮宛转,如歌如吟。举头望,一片杜鹃从对面山腰溢出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似地烧下山坡去了;松柏之间,连翘纤柔的手臂似的垂鞭,牵牵曳曳,将天地笼在一片金黄的喜悦中;兰锦算是最安静的了,幽幽的颜色里包藏着恬然安适的韵致。但安静是她自己的,山上到处都热闹得很,连水声也格外地亮。

紧走几步,即见脚下岩缝中,一股清泉,缓歌慢舞,汨汨而出。顺着水流的方向看去,不远处有一个小小巧巧的清潭,不声不响地接纳着那欢畅的溪水。潭虽小,里面却有鱼,兴高采烈地嬉戏着;有时动得太大,潭水便波动起来,连同我映在水面上兴高采烈的笑。潭水是很浅的碧色,柔而润,让人不禁有“掬水为珮,以饰容兮”的想法。倘若这水真的可以剪裁,我也要剪一片潭影,来装饰寻风的梦。

思绪像秋水边的荻花一样,纷纷扬扬,慢慢飘落。

信步离开潭水,有叶缝中泻下来的阳光,丝丝缕缕地跳跃。这是一个安静的下午,阳光很深沉。

起风了。惊觉这风像是天风,从遥远的天末而来,带着风神柔柔的低唤,在树叶间穿行,在溪水上浮沉。回头看时,潭中只是微微起了些褶儿,有了动感的堆叠。树叶在风中互相抚慰的样子,也在水面上微微地动。

念风之回兮,亦缓亦烈;感辽之思兮,且婉且怆。

我想去看一看一别四载的风了。

但风蓦地停息在我奔到谷边的一刹那。真是“无端天不与娉婷”。且看看这无风的深谷吧。她温默沉静,在与我的对视中,渐渐显出一点羞赧。那岩壁上挤挤攘攘的松树,是她深长的的眼波;松树间红红粉粉的野花,是她含羞面颊。她用这种不寻常的神情,致问重逢的故人。

天很高,很远,有一种很湿润的蓝色,因为有云的拂拭,这种颜色澄清但不空灵。那云,悠然从头顶浮过。“白云一片去悠悠”,但那引起的不是不胜的愁绪,而是无尽的遐思。

不知是谁,在山上的哪个角落吹起了横笛。笛声幽咽,牵起了袅袅绕绕的浓愁。“愁闻短笛吹秋赋,喜见枯藤挂冷烟”,这不是藤枯烟冷的深秋,春已将“绿遍山原”的胜景铺设,却无法掩去在笛音中的愁思。“玉笛一声送落晖”,站起身来,见碧色的寒烟已在四近的林中升起,似有杳杳的钟声在震击这寂寂的薄暮。“千烟烟色身前境,万壑泉声觉后钟”。

沉醉于阴冥交接的时辰,不觉中天已变了颜色,皎月朗照,满地淡黄之色。这时也已起风了,风摇曳着花影,在我心中轻轻回旋。静夜不知身何处,但闻风曳花竹声,我终于明白,所谓风回深谷,只是一种空旷的心境,刻意追寻时,它遥不可及;不经意间,它已来到身边,化蝶入梦,来缔造这令人不眠的感觉……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