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行人欲断魂1500字

2024-05-15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这个清明假期的前两天,倒是没有雨纷纷的场景,反倒阳光极为明媚,一下子便是春天来临的感觉。玉兰花、紫荆花、樱花、海棠、迎春花,连梅花都为春天的温暖小小驻足了一把,山上的桃花也绽开了一两个花骨朵。

  将清明节三天假期堆在一起连着放,说到底还是为了促进消费。现在的规矩也没那么严苛,非得要等到正清明才去上坟,那得多人山人海!墓地里死人没几个,拥拥挤挤的活人一大堆,倒是惊悚。

  第一天去上坟的时候,碰到一个刚从山上下来哭得声嘶力竭的老人。末了,没哭完,吐一口痰继续哭,让人啼笑皆非。当初最近的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送葬,就是去年,我的阿太,也就是我的外婆的父亲去世,也有人哭得这般声嘶力竭。我们去了殡仪馆,看着他被修整好的容貌。年长后对生死感触愈深的我也是潸然落泪。几个长辈都是泣不成声。八九十岁的人,当属年少时的动乱带给儿女的记忆最为深刻,感情也就愈深。而往往不太熟悉的人却装成一副悲痛的模样,捂着脸哭喊着,是被旧时的规矩束缚着,却想哭也哭不出来,也没有演戏的天赋,只好在那里干吼着了。倒不是说他们冷漠,即使冷漠到一定境界的人也未必不会为某些对他影响至深的东西所撼动。我以为,逝者的意愿往往大多是让生者更美好的生活,才会心满意足的真正逝去轮回。这是对死者的肃穆。虚伪的悲痛或许感染人的更多的是一种悲凉的情感。

  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生者祭奠死去的人本为天经地义的事,却不会沦为一种形式。当我看着尸体推入放着火炉的那间屋子,长辈的人们哭喊着的不舍,眼眶也渐渐湿润。我不知道我的至亲至爱的人逝去时(虽说逝去的是太公却也隔了两代人的隔膜),我会不会如此疯狂,会不会不舍留恋至声嘶力竭?我不敢去想,一想眼泪就会落下。或许这就是清明祭奠永远不会沦为一种形式的原因。若是每一个生者都怀着对死者的肃穆,牵扯在血液中的情感,自然不能忘得掉。就算是代代相传,血液已经变得如此稀薄,想象着几点那个见都没见过的祖先,人们也常常会怀着敬重甚至敬畏之情。这是一种自然。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悲欢离合。当站在那里,你会想他们是怎样生存怎样相遇又是怎样离别,与谁的境遇又会有怎样的相似。想到自己,未来会经历什么,又会怎样告别这让人眷恋的人间,去寻找下一个轮回。这些问题,明明都不可能会找到答案,却可以那么让人深究,最终或许还可以领会到你自己所认为的自己的意义。

  春天的每一株花自有属于它们自己的花季。自然它们也有着不一样的故事。有人会怀疑,它们明明是同一时间开花、用一时间凋谢,为何又会有不一样的故事?但是你肯定不会怀疑,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人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花也是这样,只不过花期比人活的时间要短好多倍罢了。当初林黛玉葬花的举动已经被翻来覆去折腾了不少遍,然而,就连我这个粗浅的只浏览过一遍红楼的人都怀抱着好奇心,她当时葬花时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情?是人们站在墓碑前那样的肃穆,还是在殡仪馆中哀伤得声嘶力竭?即使我并不怎么欣赏她的性子,而她葬花的举动确实是大大的合了我的意,让我万分欣赏了。在我看来,花如同人一般,有生命,有轮回。林黛玉给了它们归宿,就像是将逝之人安心睡去,等到来年化作春泥更护花。

  最后一天时,断断续续地下了些小雨,朦朦胧胧的景致。玉兰,樱将谢未谢的情态,倒真有些“欲断魂”的味道了。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在街上随机的拉一个人,询问他最让他痛苦和最让他快乐的事分别是什么。答案肯定五花八门,但无外乎这两种。痛苦的是相思相别相离,快乐的是相知相识相恋。正所谓悲欢离合。每一个人,每一种故事。

  若是等到哪天,清明成了一天假期了,公墓上人山人海的场景一定很可观。在堵车的路上,说不定也可以放上些哀乐了。不过,虽玩笑至此,总觉得那样的场景是泯了清明的味道。淅淅沥沥的小雨,撑着伞在街上行走着的稀稀拉拉的断肠人,这才是清明最别致的滋味。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