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呯!”重重的金属声,厚重的门在我身后关上了。我厌倦了!厌倦了这被钢筋水泥包围着的生活!冷冷的面孔,被隔绝在冷冷的防盗门后。
踏着斑驳的青石板,我回忆着以往无拘的日子。那时的邻里间,白天黑夜几乎不锁门。你摘我家一个椒,我拔你家几根葱,打个招呼就行了,也不见丢了什么“贵重物品”。红的绿的窄窄的木板门,轻轻一推就开了。与其说是邻里,不如说是一家。可是现在,真情被猜忌替代,欢笑则被门的碰撞声阻碍。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忐忑,那真情,那欢笑,那不约而同的默契,还在吗?
石板上是滑滑的青苔,刻着淡淡岁月的痕迹,露水刷洗过的石板,湿漉漉的,映出两边的古屋。风低低的沉吟着,仿佛在诉说着,承载着小镇古朴风情的那一段段的往事。来到一户熟悉的门前,门紧紧闭着,我屏住呼吸,把耳朵贴在门缝上,静悄悄的。下了很大决心后,我轻轻推开了,那扇门。
“吱呀——”,古老的木门一声沉重的叹息,叹得我心中一紧,似乎揭开了一段陈旧的往事,又如京剧中的老生,看破红尘世间的长叹,一声,百转千绕,转出韵味,绕出深情。小镇的木门,虽已斑驳掉漆,却是常用常新。挂着大红的春联,贴着洒金的福字,岁月使它的纹理更清晰,更有力,也使它更光滑,更挺拔,它不会生锈,也不会张扬,更重要的是,它的背后,是一颗颗热情奔放的心,一份份淳朴而又欢快的情。
门被轻轻推开了,沉睡的小镇早已清醒了,只是隐藏在表面的平静之下,几家的女人聚在一起,小声地唠嗑,又一边关注着正在灶上翻腾着的小米粥。她们低头做着自家的小菜,却又忍不住和大家一起分享做菜的心得,你尝我家的一口,我搛你家的一筷,一面称赞一面讨教。可大家都静悄悄的,那半掩着的门后,还在上演老人、丈夫、孩子精彩的、香甜的梦吧!
不久小院里便热闹起来了,从门后走出了睡眼惺忪的人们互相打着招呼。孩子们顶着乱蓬蓬的头发互相追逐,家家门前都支起了一张小圆桌,上面的白瓷碗中散发出袅袅热气,家家户户虽是界限分明,可吃了一半,却都端着碗,支着筷子,站着蹲着,聊着笑着。孩子们不甘寂寞,看着钟上的分针走得飞快,便扯着扎歪了的红领巾跟妈妈发急。这时,这家的婶婶放下碗给他理着红领巾,那家的阿姨笑呵呵地塞给他一根油条,妈妈忙不迭拎来书包,那边的孩子已经万事俱备了。几家的孩子忙着向门外飞跑,手里的油条来自同一户人家。大嗓门的大妈最后添一句:“路上小心啊——”孩子的脚步声已在巷口消失了,只有袅袅余音在青石板上碰撞,发出好听的声音,回荡在窄窄的巷间,就像是来自彼岸的呼唤。只听得门里的老人,轻轻地笑了……
轻轻地,我掩上了门,我想我已经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了。小镇的门只是一个标志罢了,它标志着小镇的历史,小镇的岁月流逝,而更重要的是,轻轻地推开了那扇门,那扇门后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冰冷或温情,忧伤或快乐,贪婪或自足。无论怎样,门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生活。而我在这里,推开一扇门,看到的是简单的、理想的、快乐的天地,这也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抛开表面的浮华,充实内在的朴素,在这里,在门后,在心中,获得答案,找寻解脱。轻轻推开那扇,通往幸福的大门,找寻快乐,找寻自由,找寻内心、精神的富足与宁静,快乐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