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900字

2024-06-10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今人眼中,“融合”二字的魅力难以言说,仿佛只要与它沾上了边,就是好的。取来旧的事物,去芜存菁一番,便能是让人赞叹的新鲜事物。曾听人说笑话,说一家汤品店打出广告,“本店汤品融合少林寺醒酒汤及武当山消食秘方”云云,姑且不论守酒诫的和尚与辟谷的道士看到这则广告之后作何感想,光是从最迎合世人心理的广告也如此称道“融合”来看,它的好处自不必说。

便如同工业上的合金,将几种不同的物质融合在一起,生成的合金熔点低硬度大,造福于人;还有为人称道的郑燮“六分半书”,板桥书法自成一格,细看过去博采众家之长,合起来看都是郑板桥——实际上就是一种融合,却成就一代大家。

这些都是融合入之妙处的例子,融合过后的事物可以有前身这样那样的特性,但本质上并不是它的任何一个前身,完完全全是新的自我。就好像古人行文多爱用典:简单的几个字引入一段风流韵事或古雅篇章,自己的文字里也就带上了那种味道。只是用典的水平也有高低之分,文力不到,却偏偏要在文字里带上沉甸甸历史感,就算做到了,那些古旧也都是虚的,无法在文中作长久的驻足——经不起推敲,好的用典应当让人觉得没有用典:就算是 不知晓那些典故的人,也能读懂,与“典故”相配套的词是“化用”。像是繁华落锦,与文章合为一体,只是让它多了点古韵与趣味。这两种用典就是两种境界了:是简单地放在一起,粗糙粘合一击就散,还是将它们融合,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

融合失败的例子,用一个词便能形容贴切了,“一盘散沙”。书法如是,为文如是,人心亦如是。看史书知道,让一个新兴的帝国陨落,实在是很简单的——只要侵占了一国之都,便是全境沦亡。这和现在的战争,亡一国非得鲸吞全部的国土并且面对层出不穷的抵抗不同。因为新兴的帝国,往往刚从疆场杀伐中定下国土,人心还都处在流离之中,对于新的政权没有归属感。建立一个国家,是“封疆定国”,“封疆”只是第一步,要使民心一统,认可了国家并且将自己与之存亡系于一体,才是国家,而不是散沙。这样的情况在历经多年成长的古国中不会发生:首都沦亡,还可以迁都,可以有副都;人心虽然动荡,但都系在这块他们世代生存的国土上,是一个整体。民众对于一个国家开始产生归属感,那就是融合的成果。

整体还是分散的个体,这便是是否融合的最好评判标准。合为一体,才是“融合”。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