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勇鲜困于所溺900字

2024-06-1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一文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他以史为鉴,用后唐庄宗李存勖逸豫亡身之理告诫当朝统治者居安思危,不要重蹈覆辙。但细细品味,我不禁对“智勇多困于所溺”一句产生了怀疑。

“智”即有才智、有谋略,它是治国的前提;“勇”即有勇气,有胆识,它是安邦的基础。智勇双全者,在我看来,已有了坐拥天下的资本。而欧阳修却说“智勇多困于所溺”,对此,我确实不敢苟同。

试想,倘若一个人真的有勇有谋,他必将拥有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定能判断出该不该沉溺于某种事物。如果一个人最终“困于所溺”,他又怎能称得上“智勇”之人呢?他顶多算是个有勇无智,或者有智无勇,甚至根本无智无勇的人而已。

后唐庄宗李存勖为完成父亲遗志,纵横沙场,最终“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可谓有勇。就因为所宠爱的伶人周匝为梁人所得就灭梁入汴,也可称得上有勇吧!为了周匝的一句话而封陈俊、储德源为刺史,置共取天下的英雄豪杰于不顾,这也是“勇”,只不过是匹夫之勇,毫无“智”可言。他不考虑失民心的后果,失天下是必然的,因为他“有勇无智”。

南唐后主李煜有满腹才情,留下了一篇篇缠绵悱恻的经典之作,可称得上有智。他最终亡身也是因为他所钟爱的词——一首《虞美人》了结了他的生命。可他是“智勇”之人吗?敌人来袭时他的惊慌失措足以见证他的无勇。他最终亡国是必然的,因为他“有智无勇”。

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这种愚蠢的游戏足以表明他的不智。他暴戾的政策只是他无聊时的消遣,只有不智的人才有这种可笑的行为。危险真正袭来时他的束手无策正是他无勇的明证,江山断送在他的手中是必然的,与褒姒无关,只因为他自己“无智无勇”。

真正的“智勇者”有胆识,有谋略,不会落到“困于所溺”的结局。因为他们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知道该喜爱什么,该憎恨什么,这样才不会因盲目的喜好而“身死人手”,唐太宗、汉武帝等人正是如此。所以,我不能完全认同欧阳修的“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之所以“困于所溺”不在于别人,只在于他自己并非“智勇”之人!

尽管欧阳修的这句评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但我认为说“智勇多困于所溺”不太明智。我要说,智勇少困于所溺,智勇鲜困于所溺!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