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人家1300字

2024-06-28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前年暑假,我有幸游玩了浙江乌镇,那是一个闻名江南的水之乡、桥之乡。

站在书写着“乌镇”二字的牌匾下,我仿佛走进了一副淡雅的江南水墨画中:小桥流水、柳丝飘飘、映入眼中。远远望去,是一排排白墙黑瓦的民居,中间有条鹅卵石铺就的街巷,蜿蜒曲折,一眼望不到头。

漫步在鹅卵石小巷上,空气略有些潮湿,却带着一股水乡特有的清鲜气息。小道的左右两边均是白墙黑瓦,依河而建,独具江南情调的民居。乌镇民居是江南民居的代表,左邻右舍挨得较紧,仅有一条望不到底的,贯穿全镇的鹅卵石小巷供人通行。房子并不算大,却精致美观,迈过高高的门槛,堂屋里都摆放着简易的木制家具,站在椅子上就可以摸到屋顶。屋檐上刻着各种图案,无不透露出屋子的岁月沧桑。屋后是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河流,家家户户的后门都有一个简易的码头。这里的人们像水城威尼斯一样,以小船舟艇代步。坐在家中往外看,时不时就有一艘乌篷船吱呀吱呀地慢慢划过,在水面上留下道道波纹。

乌镇的人以水为生,没有水就没有乌镇人,水便是乌镇的代名词。乌镇人傍水而居,把一幢幢白墙黑瓦的乌镇民居建在河畔上。房前面是街巷,屋后靠小河。最具特色的是每家每户临河的屋后,都开了一排排木制窗户。我想他们是为了便于欣赏小桥流水、便于享受河面上吹来的凉风、便于跟河里乌蓬船上的邻里交谈的原故吧。时常可以看见勤劳的乌镇姐姐在屋后的小码头上洗衣服,用这清澈河水洗过的衣服,姑娘穿上更加美丽,小伙穿上更加英俊!许多乌篷船就泊在屋后河面上,井然有序。坐上了乌篷船,船身随着波浪摇晃着,像坐在摇篮里,很是惬意。船夫一边撸桨,一边哼着船歌,和着那柔和的水声,仿佛是一首动听的小曲。船外河岸边垂下了嫩绿的柳条,衬着白墙黑瓦的民居——啊,我仿佛置身仙境,真是太美了!

乌镇的桥是乌镇的名片。百多座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古桥横跨在纵横交错的小河上,有的新建不久,才几十年历史;有的岁月沧桑,有好几百年了。乌镇的桥多,约莫几十米就有一座桥。有的只有一米来宽,三四米长,没有桥栏,也没有桥墩,只是方便人跨河拜访亲友而搭建的;有的如一条横跨于河上的长龙,有二三四米宽,可供一辆四轮的马车行驶,长达十来米,花岗石桥栏十分精美。桥是乌镇的纽带,水上的商道特色。傍着古桥的桥栏,俯视桥下绿水长流的小河,水乡的风轻轻吹拂着我的面庞,此时此刻,我置身于水乡的怀抱,感觉十分的舒适温暖!

乌镇的人热情、淳朴、好客。我坐着乌篷船在水上漂流时,经常能瞥见岸边屋檐下平台上搭着葡萄架,碧绿的藤蔓有的窜上屋椽爬上窗户、绿中泛紫的鲜嫩葡萄就挂在窗台上,如一串串闪烁着璀璨光芒的玛脑串,青翠欲滴。有户人家在河面上搭了个平台,葡萄架就在那个小平台上。他们正有说有笑地吃着葡萄,谈论着乌镇的新鲜事,看见我们的乌篷船驶经台下,连忙唤船夫停下,对我们说:“来,吃串葡萄吧!新鲜的!”说着,递来了一大串绿中透紫的新鲜葡萄,我连忙伸手接过,点头道谢。葡萄还没吃,乌篷船就开了,手里捧着那一串仍带着水珠的葡萄,回望那户人家,他们正朝我挥手呢!我小心地摘下一颗葡萄,轻轻地送进嘴里,啊!多么地甘甜!望着远处好客的乌镇人,我心里泛起了层层涟漪……

虽然时隔一年,仿佛就是昨天。乌镇的景、乌镇的美、乌镇的情、乌镇的人,宛如一幅美丽动人的画、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一曲清脆动听的歌,依然留在我的心间。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