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进士出身,嘉庆十九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陕西按察使,湖北、河南布政使,云贵总督等职。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禁烟事。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此后皇帝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他抱病起程,途中死于广东普宁行馆,终年66岁。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其谥号“文忠”,是清朝皇帝表彰其维护朝廷长远利益的辛劳所赐,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全国解放后,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到改革开放后的创业者,又都称赞过林则徐的变革开拓精神,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评价最贴切,那就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的生平贡献:
为民办实事 林则徐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在任江苏廉防使时,他在大堂上书写一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事事为民着想,对于漕运、盐法、水利、农业、制币、吏治、救灾等关系民生的大事,无不予以关注。
禁烟不禁商 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同时,他对外商采取了恩威并重、分化瓦解的策略,提出了“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对正当贸易一律加以保护和鼓励。
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林则徐1839年受命为钦差大臣来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他与邓廷桢、关天培严禁鸦片。“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面对宽广的水面,林则徐当年的豪言犹在耳边。如今,缴烟码头已没有当年的熙熙攘攘,但我们可以想象到盛气凌人的英国商人如何乖乖地在此上缴鸦片。城墙上那一百多年前种下的榕树,如今已是盘根错节的参天大树。它默默地见证着那一段虽已逝去却永远不会为人们所忘怀的历史:1839年4月12日,林则徐偕邓廷桢亲自坐镇沙角炮台点收英国趸船的鸦片,拉开了轰轰烈烈的虎门缴烟销烟的序幕。
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销毁毒品的伟大壮举。它伸张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在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禁毒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当年,林则徐把收缴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在销化鸦片的方法上,林则徐经过多方查访,集思广益,终于想出了“挖池浸化”的方法,即用水池代替铁锅,以盐卤水加生石灰来销化鸦片。1839年6月3日,销烟正式开始。民工们从水沟倒水进池,将盐撒入池中,酿成盐卤水,而后将一箱箱鸦片开箱过称,逐个切成4小瓣抛入池中浸泡半天,再将烧透的石灰倒下去。顷刻间,池水沸腾,浓雾滚滚。民工们手拿铁锄木耙反复搅拌,使鸦片均匀销化。等海水退潮时,打开涵洞,所有残渣污水随潮流入海,再用清水冲刷池底。这样,两池轮番使用,到6月25日销烟才告结束。
虎门销烟是中华民族传统爱国主义情操的具体体现,对现实泛滥的烟毒也有警示的作用。当时销毁鸦片的方法也是林则徐的创举,体现了中华民族严肃对待烟毒的态度。
鸦片战争是一场民族的悲剧,林则徐的最后遭遇也是一场悲剧。林则徐虽然不幸,但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励精图治,自强不息,公而忘私,堪称民族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