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南门立木1600字

2024-06-05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商鞅南门立木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

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

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

”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

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

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

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

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

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廉颇负荆请罪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渑音miǎn)去会见。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

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国示弱。 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去冒一趟险。他叫蔺相如随同他一块儿去,让廉颇留在本国辅助太子留守。

为了防备意外。赵惠文王又派大将李牧带兵五千人护送,相国平原君带兵几万人,在边境接应。 到了预定会见的日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并且举行了宴会,高兴地喝酒谈天。

秦昭襄王喝了几盅酒,带着醉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请赵王弹个曲儿,给大伙儿凑个热闹。”说罢,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

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一个曲儿。 秦国的史官当场就把这事记了下来,并且念着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令赵王弹瑟。” 赵惠文王气得脸都发紫了。

正在这时候,蔺相如拿了一个缶(音fǒu,一种瓦器,可以打击配乐),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挺会秦国的乐器。我这里有个瓦盆,也请大王赏脸敲几下助兴吧。” 秦昭襄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

蔺相如的眼睛射出愤怒的光,说:“大王未免太欺负人了。秦国的兵力虽然强大,可是在这五步之内,我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见蔺相如这股势头,十分吃惊,只好拿起击棒在缶上胡乱敲了几下。 蔺相如回过头来叫赵国的史官也把这件事记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

秦王给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见蔺相如竟敢这样伤秦王的体面,很不服气。 有人站起来说:“请赵王割让十五座城给秦王上寿。

” 蔺相如也站起来说:“请秦王把咸阳城割让给赵国,为赵王上寿。” 秦昭襄王眼看这个局面十分紧张。他事先已探知赵国派大军驻扎在临近地方,真的动起武来,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国大臣,说:“今天是两国君王欢会的日子,诸位不必多说。

” 这样,两国渑池之会总算圆满而散。 蔺相如两次出使,保全赵国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十分信任蔺相如,拜他为上聊,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立了多少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我见到蔺相如,总要给他个颜色看看。

” 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正是冤家路窄,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他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

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 这件事可把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气坏了,他们责怪蔺相如不该这样胆小怕事。 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 他们说:“当然是秦王势力大。

” 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都怕秦王。为了保卫赵国,我就敢当面责备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倒反怕了呢。

因为我想过,强大的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在。要是我们两人不和,秦国知道了,就会趁机来侵犯赵国。就为了这个,我宁愿容让点儿。

” 有人把这件事传给廉颇听,廉颇感到十分惭愧。他就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家里去请罪。他见了蔺相如说:“我是个粗鲁人,见识少,气量窄。

哪儿知道您竟这么容让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

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两个人都激动得流了眼泪。打这以后,两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 蔺相如和廉颇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秦国还真的不敢去侵犯。可是秦国从楚国和魏国却得到了不少土地。那时候,秦国的实权操在秦国的太后和她的兄弟穰(音ráng)侯魏冉手里。

公元前270年,穰侯要派兵去打齐国。 正在这时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落名叫张禄,说有要紧的事求见。 张禄原是魏国人,原名叫范雎(雎音jū,一作范雎,音suī)。

本来是魏国大夫须贾(音gǔ)的门客。有一回,须贾带着范雎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挺有才干,背地里打发人去见范雎,送给他一份厚礼,范雎坚决推辞了。

就为了这件事,须贾怀疑他私通齐国。回到魏国以后,向相国魏齐告发。魏齐将范雎严刑拷问,打得他几乎断了气,肋骨被打折,门牙也打掉了两颗。

最后,魏齐叫人用破席把他裹起来,扔在厕所里。 天黑下来,范雎才从昏迷中醒过来,只见一个兵士守着他,范雎恳求他帮助。那个守兵偷偷地放走了他,却向魏齐回报,说范雎已经死了。

为了怕魏齐追捕,范雎更名换姓,自称张禄。 那时候,正好秦国有个使者到魏国去,范雎偷偷地去见使者。使者就把他带到秦国。

范雎到了秦国,给秦昭襄王上了道奏章,秦昭襄王约定日子,在离宫接见他。 到那天,范雎上离官去,在宫内的半道上,碰见秦昭襄王坐着车子来了。范雎故意装作不知道是秦王,也不躲避。

秦王的侍从大声吆喝:“大王来了。” 范雎冷淡地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 正在争吵的时候,秦昭襄王到了,只听见范雎还在那儿嘟嚷:“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哪儿有什么大王?” 这句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他急忙把范雎请到离宫,命令左右退出,单独接见范雎。

秦昭襄王说:“我诚恳地请先生指教。不管牵涉到谁,上至太后,下至朝廷百官,先生只管直说。” 范雎就议论开了。

他说:“秦国土地广大,士卒勇猛,要统治诸侯,本来是很容易办到的事,可是十五年来没有什么成就。这不能不说相国(指穰侯)对秦国没有忠心办事,大王也有失策的地方。” 秦昭襄王说:“你说我失策在什么地方?” 范雎说:“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还隔着韩国和魏国。

大王要出兵打齐国,就算一帆风顺把齐国打败了,大王也没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我替大王着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远交近攻。对离我们远的齐国要暂时稳住,先把一些临近的国家攻下来。

这样就能够扩大秦国的地盘。打下一寸就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把韩、魏两国先兼并了,齐国也就保不住了。

” 秦昭襄王点头称是,说:“秦国要真能打下六国,统一中原,全靠先生远交近攻的计策了。” 当下,秦昭襄王就拜范雎为客聊,并且按照他的计策,把韩国、魏国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 过了几年,秦昭襄王把相国穰侯撤了职,又不让太后参预朝政,正式拜范雎为丞相。

魏王受到秦国的威胁,十分惊慌。相国魏齐听说秦国的丞相是魏国人,就打发须贾到秦国去求和。 范雎听到须贾到了秦国,换了一身破旧衣服,到客馆里去见他。

须贾一见范雎还活着,吓了一大跳,说:“你现在在干什么?” 范雎说:“我就在这儿给人家当个使唤人。” 须贾见他身上穿得单薄,冻得打哆嗦,就拿出一件茧绸大褂来,送给范雎,并且留住他一起吃饭。 须贾说:“听说秦王非常重用丞相张禄。

我很想见见他,不知有没有人能够给我引见?” 范雎说:“我的主人倒跟丞相相识。大夫要见丞相,我就伺候你去见他吧。” 范雎陪须贾到了相府门口,对须贾说:“大夫等一会儿,我去通报一下。

” 范雎进去不久,里面传出命令:丞相升堂:叫须贾进去。须贾问守门的侍者说:“刚才同我一块儿来的范叔,怎么还不出来?” 守门的说:“哪儿来的范叔,刚才进去的不就是咱们的丞相吗?” 须贾这才知道丞相张禄就是范雎,吓得一身冷汗。他进去后,跪在地上爬到范雎面前,连连磕头,说:“我须贾瞎了眼睛,得罪了丞相,请丞相把我治罪吧。

” 范雎把须贾狠狠地数落了一顿,接着说:“你今天见了我,给我这件绸袍子,总算还有点人味儿。看在这个份上,我饶了你的命。”接着,他又叫须贾捎信给魏王,要魏王杀了魏齐,才允许魏国割地求和。

须贾回到魏国,把范雎的话回报了魏王。魏王情愿割地求和。魏齐走投无路,只好自杀。

魏国求和,秦国就按照范雎远交近攻的计策,先向韩国进攻。 勾践卧薪尝胆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素来不和。

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吴王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就发兵打越国。吴越两国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槜音zuì)地方,发生一场大战。

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 “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音pǐ)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音lí)。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

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 勾践不同意,也发大军去跟吴国人拼个死活。

两国的军队在大湖一带打上了。越军果然大败。 越王勾践带了五千个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起来。

勾践弄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他跟范蠡说:“懊悔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步田地。现在该怎么办?” 范蠡说:“咱们赶快去求和吧。

” 勾践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文种在夫差面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说了一遍。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坚决反对。

文种回去后,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好话。 经过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劝说,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 文种回去向勾践报告了。

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 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

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自己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

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

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改变成为强国。 蔺相如完壁归赵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

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

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

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

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

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

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

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

”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

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

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

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三国》中的“人中吕布”为何会落得一身惨败 马中赤兔,人中吕布。问三国武功谁第一?小儿皆言吕布,成人皆言关羽。

为何小儿和成人看问题有如此出入?原因是儿童单纯,看问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而成人功利,看问题也带有功利的色彩。在对待历史人物,古人说应该符合“礼”的要求 ,用今天的话说是讲政治的需要。无论何种观点,对于不知道走老板路线的吕布来讲都只能是冤死的孤魂。

更何况吕布的案子是刘备定的性,曹操拍的板。作为当时的尊曹魏为正统的社会,自然不会为吕布翻案了,作为后来的尊刘抑曹的群体,更没有为他翻案的勇气。吕布英勇善战,“布有良马曰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阵。

”陈宫评价说:“吕布壮士,善战无前。”吕布应该是三国当然的军神。但是,吕布先是丁原的甘儿子,后来,背叛丁原认董卓为义父,接着又杀了董卓。

在愚忠重于一切的封建社会,吕布的反复无常无疑触犯整个封建道德和利益。吕布被曹操评为“狼子野心,诚难旧养”,张飞骂他“三姓家奴”。在大讲“讲政治”的年代,不论武功如何高深,只要跟不上一把手或实权派的步伐,你就是再有本事,别人也不会看重你。

《三国演义》称:温侯吕布世无比,雄才四海夸英伟。“尊刘抑曹”的罗贯中对吕布如此评价,不可谓不高。在董卓当政的时代,丁原作为割据势力,背叛丁原对于稳定大局肯定是好事。

董卓暴虐无常,非但不能成为领导时代潮流弄潮儿,反而逆时代潮流行事。吕布英勇善战,是一员不可多得晓将。在董卓手下,由于吕布英勇无比,使得纷纷起来讨伐董卓的各路诸侯不能有所作为。

在袁绍手下做主将时,横扫张燕的数万精兵如卷席。可是,吕布不断背叛旧主的行为,在中国整个忠君就是一切的社会,既不合乎“礼”的要求,也不符合今天的讲政治大局。吕布反复无常,当然跟自己的修养有关,但更多的是跟他的领导心胸狭小有着很大的关系。

正是因为吕布鹤立鸡群,军功无人可比,自然引起将领们的嫉妒、中伤、诋毁和离间。董卓心胸狭小,每事睚眦必报。为了一点小事,一标投向吕布。

为了摆脱董卓的加害,吕布起而杀之。吕布接着又杀死三个人,顺利地终结了董卓暴政。袁绍暗害吕布,吕布在窗前让一个歌妓乔装成自己弹琴,吕布才摆脱了袁绍的加害和监控。

在投靠到曹操后,自知不是对手的刘备,深怕吕布为曹操所用,便挑拨曹操杀害了吕布。吕布除掉了这个暴虐的董卓,在当时可谓天下第一功德。因为这是讨董的袁绍集团,牺牲一个集团军,甚至几个集团军,也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

如果没有吕布的“反复无常”,袁绍、曹操的革命说不定还要在黑夜中摸索多少年,其功劳可与西安事变相比美。而关羽脑袋僵化,为了小集团利益,而不顾大局,叛曹后回到割据分子刘备的怀抱,只能加重了分裂的砝码。吕布之所以不走时,一是没有找着明主,二是群体的加害有关。

为主子卖命,为给予自己好处的人效愚忠,是国人的劣根之一,也是中国社会长期不争的一个重要根源。我不知道吕布的行为是否真得如人所说的那样卑鄙,但作为一个没有受封建愚忠毒害的武士,独立背叛邪恶势力,在今天看来肯定要比同所谓的正统分子同流合污的关羽更难能可贵。在祖国统一进程中,我们看到了无数象关羽一样愚忠,他们满脑子是小集团的利益,他们为了主子的利益,甚至不惜国家前途和人民的利益,顽固到底。

在今天,中国并不缺少象关羽一样的愚忠之人,而像吕布一样敢于单枪匹马反抗暴虐者,则少得可怜。三国政治其实就是一个“叛徒”政治。整个三国英雄,说好了是“群雄逐鹿”,说难听便是不断叛变的历史。

三国英雄,对于朝廷和主子来说,都是吃里扒外、有奶便是娘的家伙。他们拿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来换取个人和群体最大的利益,根本说不上哪个好,哪个坏,我们所尊崇的英雄却个个是杀人如麻,我们所不齿的“败类”却未见得就没有菩萨心肠的。王蒙先生讲:“以我们的头号英雄人物刘备来说,据说关羽、张飞、诸葛亮都是忠而又义的了,他对谁忠义过呢?他投靠过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然后又都背叛了他们。

在这一点上他与例如所谓反复无常的吕布,究竟有什么区别呢?这也透露了封建政治的悖论。一方面要忠要义,一方面又有什么‘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背叛理论,那样对待呢?全看‘活学活用’了。”刘备投降吕布的时候,诸将对吕布说:“刘备多次反复无常,很难豢养,不如杀掉。

”只是吕布手软,才使“竖子”得以有成名的机会。而吕布落到刘备手里,历史却没有垂青吕布。背叛有什么不好,没有背叛就没有大的进步。

柏杨说:“民主政治,政权的转移靠选票;专制政治,政权的转移只有靠火并或篡位。站在小民立场,姓张的当皇帝也好,姓王的当皇帝也好,千万别打,尤其是千万别千百万人头落地。与其杀人千万才出真命天子,不如篡他一篡。

而一个王朝到了可以随时被篡的地步,那个王朝也腐烂得差不多啦,苟延残喘地因循下去,受害的只是小民。一批新的血加入了旧政权当中,至少是一个新的希望。” 整个封建社会,都是以“权势的标准为标准,以权势的思想为思想”的“礼”为看问题的依据。

讲礼不讲理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说穿了不过是对个人或少数人的愚忠罢了。尽管我们今天屏弃了我们政治领先思想挂帅的极端时代,但是,在我们群体中那种关羽式的愚忠情结并没有彻底完结,而且,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人和群体中还很有市场。 断箭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

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

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一诗巧藏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相传为檀公所辑,系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要熟记三十六条妙计却非易事。有一位学子潜心钻研,终于悟出一法,在三十六计中每计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三个字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混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途伐虢。 宋人为何受牵连 “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是流传甚广的寓言。故事中的愚人都是春秋时代的宋人。

类似的故事还有“宋人失窃”等。为什么古人把傻事多说成是“宋人”干的呢? 因为那时的宋襄公(诸侯国君)做过一件蠢事。宋军与楚军在泓(今河南柘县北)交战。

宋军布好了阵,楚军还未过泓河。宋司马子鱼建议利用敌人正在渡河的有利时机发动攻击。宋襄公说:“等他们过了河再打,取胜不能不择手段。

”楚军过河后,还没摆好战阵时,子鱼又建议乘机进攻。宋襄公说:“人家还没准备好呢,怎么可以先下手?”直到楚军布置完毕,宋襄公才下令进攻。结果宋军大败。

战后,宋襄公还振振有词地说:“君子打仗,不伤害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人,有在狭窄危地乘势追击,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军。”这就是后人嘲笑的“宋襄之仁”。 由于宋襄公做了这件贻误战机、铸成大败的事,后人就把宋人当作愚人加以讽刺。

指碑 开封是清官包拯为官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包拯,把凡是在某些方面开封当过府尹的人的名字全部刻在一块石碑上。 从北宋开始,近千年间,那块一丈许的表石碑上写满了开封府尹的名字。千百年来,凡是到开封的游人都会参观当年包拯坐堂审案的地方,然后观摩那块刻满名字的石碑。

那块石碑的正上方有一个凹陷的深坑,包拯两个字已模糊不可辨了。而其他人的名字却个个清晰可见。 原来,游人和敬仰包拯的人站到那块刻满名字的碑前,都会寻找包拯的大名,然后用手指点写有“包拯”两个字的地方。

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游客触摸过那个写有包拯名字的地方,日积月累,竟然被手指磨出了一个深坑。 二十多年前,开封对那块石碑进行了保护,在包拯纪念馆中,又重新按原样制作了一块石碑;可到如今,仿制的石碑上刻有“包拯”两个字的地方又被磨去一个浅坑。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