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让学生写的最多的就是改革开放给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我教的都是油田学生,那个时候,油田本身的生活还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学生们不知道从哪里抄来的,一水地写农村的变化,为什么说抄来的呢,他们根本就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一个人抄了来,别的人也就都改头换面一下,这个说农村现在好了,土房变成砖瓦房了;那个就说,这砖瓦房还是起脊的呢;这个说农村的什么亲戚家买了手扶拖拉机了,那个就说是带斗的那种,一看就假得不得了。
后来,八五年前后吧,接手了一个新高一,训练写一个记事的记叙文《变》,我就把上面的情况和学生们说了,让学生认识到不能这样胡说八道地写,学生们当然是哄堂大笑,笑过之后就认真起来了。
我和学生们说,我刚当老师的时候,听一个语文讲得非常好的老教师进行作文讲评课,那个时候教课书上有一篇鲁迅的文章《记一件小事》(估计现在是没有了)之后正巧做一个记事的作文,他教的两个班一百多名学生,九十多学生,写老人在街上被撞。他说,都写星期天,咱们这个镇子才多大啊,哪儿有那么多老人挨撞?
我记得当时他还说,如果是写人不要一写男的穿的就是黄胶鞋,女的就穿黑色的带带儿鞋。
我和学生们说这次这个文题只有一个字:变。其实这样的作文很好写的,只要写出“变”就可以,文中最好不要出现一个“变”字,但一定要写得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好的文学作品不能让人一眼就看到底,这样一通到底的文章谁也不愿意看不是?
我和学生们讲我小时候父亲给我讲过的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画家,在徒第们出徒那天,给他们出了一个命题画。
画家和徒弟们说,给你们限定时间,要在画面上显示出深山古寺,但不得画出古寺来。
结果,只有一个徒弟合格了,那个画面上有夕阳映照下的巍峨的群山,画面的最下方,是山上流下来的溪水,一个小和尚在往水桶中舀水呢。
这就叫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巧的是,我的学生中也只有一个最符合我的这个要求,他平时作文不太行,字也写得不规范,但是他做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学生是用倒叙的方式写的。写他周日回家了(油田那时在周边有好多采油厂,小学初中在下边读,高中才到城里来)一进院看到爸爸和邻居家的叔叔在立电视天线呢,之后,写他之前几次要求父母买电视,可家里没有条件。上周,好不容易钱够了,进城去买,就剩下一台电视机了,一个家住得比他们还远的农民也要买,于是工人老大哥就发扬风格,说等货再来了,再买好了。
他的这个构思非常巧妙,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后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变化,不只是农民生活提高了,工人生活也提高了,这就是“变”。
在作文讲评的时候,我大大地表扬了这个学生,他的作文通篇真地没有出现“变”这个字,可是他的确写出了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的质的变化,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