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去新华书店或者图书馆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是漾起一丝丝波纹。书,离我是如此的近,又是如此的遥远。
记忆中,小时候好像没有“新华书店”,即便有,也就是卖一些纸、笔之类的吧,再有,可能就是几本小人书吧,总之没什么印象了。大家好像都没什么“闲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课外书),我隔壁的一位大伯倒是有几本“小人书”——连环画,每逢他高兴的时候,就会拿出来让我看一会儿。有时候,我正看得高兴,他却说:“回去吧,要吃饭了。”
便不顾我的央求,断然把我手中的书收回。我只能眼巴巴地瞧着他把书拿走,心里默想着书中的故事情节,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心里总是被故事中的人物牵扯得睡不着,便凭着自己美好的愿望往下编,但又不满意,因为总是过于简单,觉得不过瘾。那时候,什么“岳飞”“张飞”,什么“展昭”“李逵”,都是在连环画中认识的,我印象最深的是“李逵”的“逵”字,不知道读什么音,当时又没有字典可以查,便自作聪明地读“土”,因为这个字里有两个“土”,而且,看连环画中的人物,黑乎乎的,像块炭,便理所当然地认为“逵”字乃“土”也,直到有一次当众出丑了,方才知道。
比同伴多读了一些书,自然免不了要找机会卖弄卖弄,但因为读得时候往往都是囫囵吞枣,记不大全,讲起来也常常丢三落四,张冠李戴了,好在别人都没有读过,凡遇到自己讲不下去的时候,总可以随我所欲,擅自添加或者改编,想怎么加就怎么加,爱怎么编就怎么编,于是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在小伙伴崇拜的目光中,自鸣得意地回家。那时候的读书,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也不知道书之好坏与优劣,只要看到书,便像急红了眼的人一样,只要人家肯借我读一读,我就感激不尽了。
后来,读到这样一句话“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心想,这句话说得真不错。我母亲是不允许我读这些“闲书”的,她总是说:“这些闲书能当饭吃?”好在我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总是数一数二的,母亲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我读。就这样,《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杨家将》,一本本连环画,一本本厚厚的书,陪伴着我一起走过苦涩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