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做人1300字

2024-06-26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南北朝诗人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中写道:"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这番话,直白而意深,简洁明了地把读书与做人的道理摆放在大众面前。

缘何读书,如何做人,这历来是读书之人所思考的一个问题。中国是一个崇尚"诗书传家远"的国度,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宋少真的"学以知道,行以成道"的读书理念恐怕当是众多读书人的共识。当然,也不外乎有些读书者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颓废思想和封建教义,但知书达理和学以知道的道理却也是大多读书者的本义。而读好书才能做好人这种淳朴思想也在民间久久地流淌着,就连那些粪土万户侯的英雄豪杰也概莫能外。

有人提出,把读书与做人说得这样紧密,未免有点牵强附会的意思,因为不读书一样可以做好人,做好人也不一定非读书不可。然而蓬勃向上的人生毕竟是一个追求自我提高的过程,有句古话叫"人生识字忧患始",人生就好如一个圈,圈内是我们知道的,而圈外则是我们所未知的。你想知道的越多,须得通过读书等学习把圈弄大一些,但知道的越多,也就昭示着你未知的更多。因而,每次读书终能拔开一些覆在心灵上的迷雾。开卷有益,此之谓也。

阅读也能培养一个人的涵养和气质,好读书的人必定是勤于思考的,读书也肯定能丰富一个人的内在涵养。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有些人总喜欢在家里摆上厚厚的书籍,即使他未必有时间去翻看书籍,但书籍却可以点缀门面以彰显博古通今,显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当然,这样的用书之术未免有点贻笑大方之嫌,可也简接地说明了大众对读书的看法。"不知理义,生于不学",读万卷书者当然能晓义有加,岂能不受到他人尊重之理?

古人读书,大都讲究一个境界。像那小桥流水高山流云以及虫鸟啾啾的幽境当是读书人所追求的。杜工部独居草堂一隅,陶渊明归隐田园,皆是为了觅得一个清心寡欲的读书场所,世上成大学问者亦大多如此。读书当得静心归神,孤灯如豆寒窗夜读,雪夜拥被低首埋卷,都少不了一个宁静似水的环境。惟有静,读书才能有氛围,读书才能具心境,读书才能开卷有益。"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这是相对于修身养性而言的。此时此态,才能达到物我两忘一切书语皆心语的融合,才能真正从书中谛听历史脉搏,从览世态百相,咀嚼人生甘苦,呈现在眼前的才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或是秦汉的冷月,或是盛唐的乐舞,或是荷马的悲歌……养心莫于静心,静心莫于读书,在幽境下读书,对人之品性和意趣的提高也可谓是善莫大焉。

在读书上,毛泽东主席的读书态度当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从现在保留下来的毛泽东在青年时代给同学、老师的信件看,通篇都是谈读书、谈读书的计划、谈读书的方法、谈志向与抱负。他和同学约定三个不谈:不谈金钱、不谈女人、不谈琐事,正是这样读书与做人的态度,正是这样的胸襟与抱负,才造就了他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行,使他领导的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成为一代伟人。

当然,书海浩荡,百货皆有,书自然也有好坏之分。好书读之催人奋进,灵感顿生。读些坏书,只能让人的思想腐蚀堕落。智者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大千世界的真善美、假恶丑尽在其中,庸者读书,只能学会贪婪堕落、能计善谋、暗算他人的本领。只有好读书、读好书、做好人,这才是一个读书者真正应有的心态。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