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战士―鲁迅1000字

2024-06-28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并非只有舞刀弄枪的人才是战士,并非只有牺牲于战场的人才是英雄。比如鲁迅,就是一个终身拿笔杆当武器的英雄战士。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年轻时,他赴日本留学,积极参加反清爱国运动,从日本维新中思索自己民族的前途,最后决心弃医从文,开始写文章鼓吹社会变革,力图通过文艺的手段改变人们的精神。一九0九年鲁迅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一九一八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第一篇白话体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表面上仁义道德而实际上嗜杀成性的反动本质,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接着又先后发表了《祝福》、《孔乙己》,为命运凄楚的祥林嫂、个性迂腐的孔乙己疾声呐喊,猛烈地攻击吃人的封建制度。他的名篇《药》,用一个革命烈士的鲜血被人用来治病的故事,揭示了当时人民的愚昧无知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在《故乡》中,他通过贫苦农民闰土父子两代童年的对比,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生活的悲惨。而在《阿Q正传》中,他通过一个没有固定职业的流浪雇农,犹豫而又盲目地参加造反,但假洋鬼子却不准他革命,最后成为牺牲品的故事,塑造出了一个深受生活的折磨和封建思想的毒害,形成了一种畸形的精神胜利法而愚昧、麻木、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的阿Q形象,愤怒控诉了旧社会的黑暗统治,写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并且联系到了农民群众要求解放的问题。

一九三0年三月,鲁迅参与发起“左联”组织,以左翼文艺运动旗手的身份,用“匕首”和“标枪”的杂文与“新月”派、“自由人”等进行斗争,对国民党的反共卖国政策作出强有力的抨击。他自己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就像一名经验丰富的将帅带领着士兵冲破了文化围剿。这前后,他创作发表了大量散文和杂文,针砭时弊,解剖社会,无情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动的本质,即使受到国民党军阀的威胁和通缉,也仍然不放下自己的武器。

一九三六年,鲁迅在上海逝世。他终生都在战斗,墨水相当于他的鲜血,有力地洒向黑暗与封建;笔杆相当于他的长矛,锋利地插入敌人的心脏。毛泽东曾经评价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曾经自喻“寄意寒星茎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是一个战斗了一生的文化战士。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