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握棍棒的手握住孩子的手1400字

2024-06-29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棍棒让人直接联想到武器,却做了教育这个温暖词语的修饰,名为“棍棒教育”。还衍生出“打是亲骂是爱”的解读,为教育的严厉面孔建立依据,形成了一个自欺欺人的教育逻辑。

无论什么形式的教育,落到个体上都会千差万别,人的适应性超强,棍棒教育当然也会有成功个案。棍棒的暴力形象与教育的温和意味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使棍棒教育中寥寥无几的成功个案特别引人注目,又很适合教育者总处在强者位置的状态,因此特别容易深入教育者之心。所以,尽管有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但棍棒教育仍被作为一种成功教育的手段大行其道。

棍棒教育的威力,并不见得就直接表现手握棍棒的恶煞行为上,很多时候,它被高举在教育者心里,促使形成权威意识,然后以一种温和姿态表现出来。这样的教育形态,在我国教育领域更为普遍,表现在用听话和不听话来归类学生,教育目标是奴化。只是,在我们都以为师道尊严是理当如此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应该也有“生道尊严”这回事呢?若没有生之道,又何来师之道呢?

生命生而平等,是热爱生活的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但放在教育里显得特别艰难。孩子身体弱小,心智尚不健全,要依赖大人才可以成长,凭什么享受平等?凭什么?凭的就是你是否爱他。如果你爱他,就必须尊重他。就像一株娇弱的花,你一伸手就可以将它拔了去,但如果你爱它,你就必须尊重它生长的规律,然后它才会绽艳留香,否则,它就死给你看。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棍棒教育会换上一副和善面孔,但骨子里的强制欲望更加强烈,比如在教育中特别强调对与错的概念。对与错只有大人说了算,这里面没有一丝平等可言。很多孩子到了五年级以后,特别是初中以后,会表现出很偏激的叛逆情绪,大多是对小时候这种教育中的棍棒强加的反弹。

生活中的对与错其实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应该基于对是否合理进行探求和对人性善恶的识别,而不是一个应该被强加的概念。在一个被强加价值观的社会阶段,对与错的判断常常被用作管理手段而非心智培养,是被作为强权象征。但个体的成长是独一无二的,被强权奴化的结果是平庸,任何一个社会阶段都不会对某一个体的平庸负责,但强权社会总是需要大量平庸的人,这样才能延续强权。只是父母会老去,孩子会长大,平庸的叛逆出现了:孩子已经不会去进行合理探求和善恶识别,他没有这个习惯,只会叛逆,只要大人说的,统统不听。有着一副好身板和一腔热情的孩子,因此常常傻到做出伤害别人同时伤害自己的事情,甚至到发生巨大的悲剧仍不思悔过,——是真的不会思考,从小就不被允许。

平等的教育,要求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教育者需要蹲下来,站在孩子的高度来看问题。要引导孩子去发现生活真相,了解现象过程,分析事情因果,总结发展规律;要与孩子一起商讨解决矛盾的方法,探索生命的价值。用握棍棒的手去握住孩子的手,给孩子力量和勇气,而不是强权和枷锁。教育是一门爱加智慧的艺术,棍棒教育只是愚蠢鲁莽的托辞。

竟然还有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真的不知道道理在哪里?难道一个人必须先要贱到被棍棒摧残才懂得孝道?况且现实当中,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现象不见得有多少,倒是棍棒底下出犬子、棍棒底下出逆子的现象更多一些。看来所谓“俗话讲得好”,有时候不过是屁话。

成为优秀的道路有很多,在棍棒下的前行,是以牺牲童年幸福为代价的。放下手中的棍棒,也放下心里的棍棒,相信孩子也可以很出色,并且更容易出色起来。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