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谚语,本身的意思是指即便个体的力量很小,但是团结起来,往往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现在有许多人误解了它的本意,认为只要是“臭皮匠”,就能比得上诸葛亮,其实这两者相差很远,在重要问题的决策和谋划上,我认为宁要诸葛亮,不要臭皮匠。
“臭皮匠”是指那些没有文化,也没有智谋而从事繁重低下工作的人,也指那些不学无术,不务正业,天天靠耍一些小聪明,投机取巧过日子的人,这些人自以为十分厉害,吹牛皮,说大话,自诩胜过机智过人的诸葛亮,其实,这些小聪明在智慧面前是不堪一击的。要不,群英会中的蒋干怎么会军营盗书,弄巧成拙,破坏了曹操的征吴大计,葬送了曹操的统一大业呢!。
而诸葛亮却不同,这里的“诸葛亮”是指具有大智慧,大谋略的人,这种大智慧,大谋略,在任何场所都可以运用自如,显得从容不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弹指间,就可樯橹灰飞烟灭,比起那些台面上的小聪明,可就高明,淡定多了。
现实中,拥有“诸葛亮”那样大智慧的人不胜枚举,在革命战争年代到共和国成立中的那些开国元勋,不都是智慧超人的“诸葛亮”吗?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被誉为我国导弹和航天之父钱学森,不都是在最重要的时期,或最重要的岗位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吗?因此他们都是现实中的“诸葛亮”。他们的成就,他们的业绩,别说三个臭皮匠,就是三亿个臭皮匠也是难以达到的,更别说赛过了。至于那些不学无术,却想着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指挥那些能力非凡的诸葛亮的“臭皮匠”们,只能成为众人的笑柄。
要说诸葛亮的作用和臭皮匠相比,那可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毛泽东,就是现代历史上最著名的“诸葛亮”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博古、李德等这些“臭皮匠”们的瞎指挥,牺牲了无数红军战士,给革命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可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领导红军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北上抗日,领导革命走上了胜利的道路。
“诸葛亮”和“臭皮匠”除了在一些外在的表现上不同之外,还有一个本质的差别,那就是心胸抱负和思想觉悟上的不同。“臭皮匠”们往往是胸无大志,鼠目寸光,对什么事情都满不在乎,吊儿郎当。而“诸葛亮”们不仅小事认真,大事负责,而且还能高瞻远瞩,统筹全局,身先士卒,力挽狂澜。
由此可见,决定一件事情的成败关键,往往决定于一个人的智慧能力水平,而不是人数的多寡,所以,我们宁要诸葛亮,也不要臭皮匠。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年代里,如果你想成功,那么你就做一个高明智慧的诸葛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