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的路1600字

2024-06-0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那一年,是七十年代末,那年我的母亲还不满三十,是一个扎着两条长辫子的俊俏姑娘,照这样算,那年的我,应该还是个抱在手里的小娃娃。我的外公和外婆,走了六里路,从镇上来到冯家湾乡下我们的家,来给我母亲送一张上调表。

在童年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听大人们无数次提起:你娘“上调”那年;你娘“上调”的时候……略懂人事的我总是惊恐不已,我娘当年上过吊?当过知青的人都能够理解,当年那一纸调令对一个人的一生,起到了怎样关键的决定性作用。

很奇怪,当年的母亲在面对这张关系她以后的人生命运,结束她冯家湾农民生活的调令并没有表现出欢喜,她抱着我默默垂泪,父亲也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边抽烟,沉默了好久,外婆开口说话了:“虽然是去扫马路,但总归比在乡下种田好啊!难道你真打算在乡下做一世乡下人?”

母亲委屈的原因其实不在这里。上一年,母亲有一个顶班的名额,外公外婆来和她商量:你反正已经在乡下成家了,孩子也有了,不如把这个名额让给你兄弟吧!于是同样在乡下插队的二舅取得了这个顶替的资格,他洗干净脚上的泥,顶替外婆回到镇上的酱油店去上班了。

总以为回城无望,要做一辈子乡下人了。可谁知,这一批知青的命运在第二年有了重大的转折,他们全部可以返城了!只是,母亲分配的单位实在不好,是交通局下面的一个养路工程队。大家都说,就是个扫马路的。可再怎么说,扫马路也是扫的镇上的大马路,总比在乡下的泥土地里种地刨食强啊!

擦干净眼泪,母亲还是去养路队报到上班了。

养路队在镇上的汽车站旁边,新造的几排宿舍,各家分得一小间,中间是公共的客厅,因为宿舍狭小,每家除了睡觉以外,别的事情都在中间的公共大客厅里完成。新年里各家来了客人,这里就成了公共旅社,各家都去抢占一块搭地铺。

我们一家也分得了这一小间宿舍,好在我们家只有我一个孩子,一家三口睡在一张床上,也不觉得有多少拥挤。因为读过初中,“有文化”的母亲分配到的工作是开拖拉机。一位姓黄的师傅教她。她每天载着一车的工人到公路上去保养路面,当然,也包括扫马路。

但是有一天,母亲在回程的途中,因为迎面来了一辆卡车,当时的公路又狭窄,惊慌失措之中,母亲直接把拖拉机开到了公路边的运河里。拖拉机开起来并不快,车上的人都跳车逃生,母亲却昏了头,眼睁睁看着自己连人带车掉进了运河里。所幸黄师傅眼明手快,一把把我母亲从涛涛的运河里抓了起来。

出了这档子事故之后,母亲哭天抹泪再也不敢开拖拉机了。单位也怕再出事,就安排母亲到平望第二工程队去做出纳工作。第二工程队在平望大桥下面,离家有十公里。因为交通不便母亲从此只能住宿舍,十天半月才回家一次。

平望的工程队大多了,有着高高的石子山,四层的宿舍楼,门前的广场上停满了各种各样的工程车。小时候放假最喜欢到母亲单位去度假,我可以跟着那些叔叔伯伯坐上一天的汽车。

说是出纳会计,可母亲什么都得做。上午去食堂里帮厨,下午去工地上送清凉。那时候没有外来务工人员,一切脏活累活都是本地人干。大热的天,在路上浇柏油是很辛苦的活儿,都得避开中午的高温起早摸黑地干。为了慰劳这些工人,单位每天都要给他们送清凉,送去绿豆汤、酸梅汤、肉包子等点心。

工程队辗转各地,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母亲作为后勤人员,保障着这些一线工人的后勤工作。那年修建从张家港到杨舍镇的张杨公路,母亲他们这些后勤人员就跟着工程队开拔张家港后滕镇,公路造了两年,母亲他们也在那里住了两年。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坐在东风牌大卡车里,颠簸半天才能到家,暑假里我去看她,坐在敞篷的车斗里,头顶撑一把伞,腿上盖一张报纸,到了家才发现,报纸上的铅字被汗水浸润后全部印到了腿上,好几天才洗干净。

张杨公路修成之后,马路上开始有了个人承包的中巴车,招手即停,十分方便。从此母亲可以每天回家,只是因为上班时间早,她戏称自己是“六进六出”。每天总是六点钟就要出门,冬天的时候天还没有亮,晚上到家,总是在六点钟以后。为了多赚点钱,一个月4天的星期天,母亲总是只休一二天,还有几天都用来赚加班费了。

这样的日子,母亲一直持续到50周岁。也许是因为当过知青插过队,对于这样的日子母亲并不为苦,她觉得比起在乡下种田的日子,这样的日子已经好得太多了!

2000年的6月1日,是母亲退休的日子。但是直到退休的前一天,她依旧是“六进六出”。母亲辛苦了一辈子,总算是可以歇下来了。她说,前半辈子的苦是不能谈了,现在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单位回报她的,是年年递增的退休金,还有一年一次的体检,逢年过节的慰问等贴心的关照。对于如今每月五千多元的退休金,母亲连称:真想不到会有这一天!

而二舅随着九十年代初期商业部门转制解体,早已下岗。后来母亲介绍他到自己单位的收费站工作,也算是照顾家属。母亲说,若不是当年他顶了我的顶替名额,我们俩的工作就换了个个,现在下岗的就是我。爹娘偏心,可谁知人各有命,这真是再也想不到的事情。

想起当初对着一纸调令落泪,拖拉机开到运河里,酷暑天里柏油马路上送清凉,长年累月背井离乡,住宿舍吃食堂……岁月在母亲付出了半生的辛劳之后,总算给了她丰厚的回报。如今的母亲,正在享受她幸福而安逸的晚年。她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交通事业,她一步步丈量着自己的人生,也踩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