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偏见1400字

2025-01-05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当前的现实真假难辨,只有过去多年后,笼罩历史上空的云雾散去,缠绕历史周遭的藤蔓凋零,成为历史的事实才会最大限度地还原。就事实透明度而言,历史比现实更真实。

中国人是好发议论的,现实由于新鲜可感,当然热心。中国人又有些精神阳痿,怕触动一些敏感问题,不敢多发挥。国人向来小事议论大声,大事尤其是政治事件议论谨慎。对小事——小到裹脚布,细到绣花鞋——鞭辟入里,尽显国人智慧,大事件则要与主基调一致,自己的见解要么像春雨滋润万物——细无声,要么像初恋少女的情感表白——模糊不清。国人对现实的阐发完全没有谈论历史来得畅然自由,只要是历史,即便关乎王侯将相,也敢用言语辩辞,揭其隐私,挖起玄机,说得两眼闪光,唾沫四溅,大有天下归我管、万物如苍狗的气势。历史于我们而言,有或长或短的距离感,距离不仅产生美,而且去掉了一切光环,因而没有禁区,没人会从坟墓里爬出来封你的嘴,那么你敢说大话,可以乱说,不必负责人。有时想想,几千年来,无数人的爱恨别绪,难计数的攻守屠戮,不能算计的更迭交替,美也好,苦也好,得意潇洒与背时无奈,结成饭后谈资,不免飘飘乎如羽化登仙。在绝对自由的空间里,一根草也呈现出一种独立的姿态,更何况是一个连假想敌也没有的人。

然而,能独立评判历史的人很少,大多数人是被历史学家蛊惑愚弄而思想被践踏受损程度不同的信徒,这些人的历史观,不过是史家按照自己喜好烹制出的各类差异不大的佳肴,佳肴是好,但不过是结果,而真正重要的是烹饪前的选料准备和烹制过程。大多数人对历史形成的只能叫历史印象,不是历史观。既然叫历史印象,就谈不上对历史事实全面地解构了。对历史的印象化,很容易造成历史的偏见。

我们的眼光不好,回望历史,依稀见到些轮廓,对历史的看法,只能形成偏见。而让我们坦然形成历史偏见最直接的人是史家。史家当然能较全面地认识历史,但史家要可持续发展,还要把自己的思想转化成实体。啥都交代的史家无人关注,观点不独到的史家没有创见,著作没侧重的史家难成气候。于是,史家把历史上最精彩最奇特最关键的地方最简单最直接最方便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便有意无意地让我们形成了历史的偏见。

形成历史的偏见是可怕的,然而更可怕的是反以为了解了历史的全部真实,这跟被骗子卖了还认骗子为恩人帮骗子验钞一样:怎一个傻子了得。因此,我们不能被历史学家当做任何生命体牵着走,我们要运用自己哪怕是千度近视的眼光,去看历史,还原历史的真相。自己卖力找到的哪怕是一根原生态的木瓜也比唾手可得的被人咀嚼的鱼翅更有价值。

人的本性都想让好人完美,进一粒沙眼会肿痛;也都让坏人更损,奸臣有了狡猾的嘴脸还要配上一对贼眉鼠眼。写好人不写缺点,不是瑕不掩瑜,而是表现其完美;写坏人不写优点,不是一无是处,而是让其臭名昭著。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后,我们发现,英雄并非完美,奸臣也不是没有壮怀,卖国贼也有很多无奈,坏人也有闪光点。道德楷模可能有不轨行为,贞士烈女会有动摇之时,荡贼流寇也会行侠仗义,弱妇闲人也能左右历史。太平盛世不过是昙花一现,千载一遇;动荡乱世不只是生灵涂炭,一无是处;王朝更迭不仅仅在走马观花,改姓易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只是现象;是非颠倒,公理不伸,只因人治;期望英雄,无视生命,唯有动乱;人情淡薄,秩序无常,是无纲纪。

历史的真相可能在当时已被人为破坏,也会被时间蒙上尘埃变得模糊难辨,可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尽可能全面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容忍历史存在盲区,但不能允许形成历史的偏见。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