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看不懂鲁迅写的是什么,除了感觉老师对他倍加推崇外,没有别的想法。到高中,由于高考前夕的极其无聊,略看《且介亭杂文》,方感觉鲁迅是文字上的“武林高手”,能够“隔山打牛”,而常人,最多“隔靴搔痒”,其火候,其讽刺,其骂人的技术,直教人羡慕不已。和我那时对高考的愤怒相应,于是我想要是我也有鲁迅那样的“功力”骂骂高考也好。从那时起,便开始写作杂文,最初只为发泄不满,发泄完愉快了继续学习准备高考。
对于自己写作杂文,日前还是不成火候,但也已经经历四重们的考验,不管后面的路还有多长,现略述和大家分享。 一重门:少。
少自然是字数少论据也少,说来说去还是那几句口水话转来转去。自然大多开始写作杂文的人都是这样,明明感觉自己刚刚还有一腔热血,似有千万言要吐,可惜笔一上手,写下几句方感觉头脑已经一篇空白。刚开始写杂文时,我骂高考,但是不知道高考到底有什么不好,就是感觉自己太累,于是骂着骂着由于言语太少论据太少自己也不相信,写下“高考可恶”四个字继续准备高考,而且还雄心勃勃要在高考上取胜。 经历一段时间的写作,由于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指教,我们知道完全凭我们自己的语言来论述一个问题,不仅在言语上很难占到优势,在说服力上也难以服众。
通过学习别人我们知道一篇好的文章是需要引经据典来说明自己的问题的,那样,从说服力和文章的气势上,都会比原来完美。二重门:滥。我们知道运用论据,运用名人典故来说明自己想要说明的问题。于是,一篇文章在我们笔下一下子就洋洋洒洒出来,有时感觉意犹未尽,继续“延展”,于是相关的话题也引出,同样又用事实证明,回头一看,五千字有余。
自己刚刚写好,一般来说,感情是占上风的,于是感觉自己很不错,事实上文章已经颇显繁琐,而且主题不是很明显,因为你要说的事情太多,可是每件事情你都是用论据来说明的,没有分别主次,在别人看来,就是“滥”,已经“泛滥成灾”。 在别人的谆谆指教下,我们知道写作杂文不仅要论据,而且还要有所舍弃,自己先要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再添加枝叶,什么该舍弃,什么又要用之于文。可以引申,但是引申绝对不是延展,只是从原来的主题上往深处挖掘,一旦延展开来文章就有多重冲突的论点,让人感觉文章繁琐和主题不突出。 三重门:摇。
“摇”自然是动摇,动摇就是脚站不稳。感觉确定好主题,然后继续挖掘主题加以事实说明,那就是一篇不错的杂文。其实不尽然,一则人的思想深度不一样,对杂文的好坏影响也很大,二则是有时论据站不住脚。对于第一点,再短时间内提高的高度不大,毕竟社会经验影响一个人的思考,但是社会经验又不是一两天就能够提高的。
对于论据的站不住脚,这点我们还可以从自身及其周围的例子出发考虑。 至于什么样的论据站得住脚,什么样的论点有站不住脚,这个问题请教过一些人,但是众说纷纭,观点不甚统一,总体来说,我请教的人说是大家公认的应该就是站得住脚的。大家公认这个概念本来就模糊,再者什么才是大家公认的,大家有没有公认的事实还是有待商榷。 四重门:茫。
“茫”望文生义就是茫然的意思,也就是不知所措。当我开始思考论据站不站得住脚这个问题时,我开始茫然,尽管有在期间写过一些东西,但是大多没有拿出来,甚至直接放到“回收站”里面彻底删除,明知道是不可恢复,我还是要那样,因为我感觉自己取用的论点明显站不住脚。
很长一段时间,不敢下笔,笔刚刚写下的东西,脑袋一思考,马上感觉站不住脚,于是写了马上删除删除又写又写又删除。如此往复循环,自己都感觉很累,于是只好思考,放弃用笔写,而是用脑子去思考。 当我提起这支笔的时候,我还是没有完全从茫然中走出来。但是我确实思考,也收获不少。
文如其人,我本来就是一个缺点不少的人,那么我的文章自然也会有些缺点,有些缺陷,不可能十全十美。我要追求的只是不断地提高,而不是一下子就提升一个很高的高度,一口吃不成胖子,自然,一次很难成写成名著。至于论据,我想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论据能够得到公认呢?还有那个论据能够完全站得住脚?我们所谓的站得住脚的论据只是大多数认为的,还是有少数人不认为的,也只是在一段时间内站得住脚并不能一直站得住脚的。 只要我们心中有正气,有感悟,我们的笔便可以提起,然后落下。
我们不可能一写就非常完美,但是我们可以追求更好,没有实战,哪来的进步,不要怕手笔拙劣,慢慢会在学习中进步,我们要写东西,经历的怎么可能只有我说的“四重门”,我们只能在经历一重又一重门中慢慢进步。 想到这,我提起笔,以文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