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晚上,我收看了央视《艺术人生•端午访谈》节目。节目现场前一汪江水清波荡漾,江上几艘龙舟悠闲地漂游着,几株大槐树苍翠婆娑,树上用红线系着香包,听众中有200多位留学生。节目现场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于丹着一袭纯白上装,简洁而精干的发型,面带笑容,显得温婉,落落大方,双目熠熠平视。 于丹教授的演讲可以说是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也许是因为面对国外留学生的缘故,她的语速比平日慢许多,听起来就有了一些从容的意味。
“我们为什么要过节呢?”于丹一上来就问了大家这样一个问题。当时,我感到很意外。每每过节都那么理所当然,从没有想过这些。“过节也许是先人留下来的传统,为了继承,为了怀念历史吧。”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这时场内也轻微出现了议论声。 然而于丹的回答却令我更为意外:“过节是一个古老的仪式,在现代文明中,给自己一点缅怀手工时代的理由,今天过端午节,我们看到龙舟竞渡的时候,知道它是一种快乐的节日,奔放的节日,我们需要一种文化底蕴,滋养我们的性情。”话音未了,场内便响起的一片掌声,那些外国留学生尤其露出惊羡之情。
这短短一番话,使我看到了于丹对端午节的一种理性的解读,这是一种知性美,使端午被赋予了一层新的含义。 这就是于丹,听她的文字犹如一剂心灵鸡汤,她的语言不是表达,而是一种流露,流露出的是真情与内涵,更有对国学的热爱。 于丹说话频率之稳、发音的清晰度之高,与以往略有不同,令我叹服。总觉得荡漾在空气中的每一字每一句不是来源于她的双唇之前,而是逐字逐句地被雕刻、被精心打磨出来的,棱角分明,掷地有声。那声响,那音质,似乎都被抛过光、涂过蜡。短短几十分钟的谈话,便被掌声打断四、五次。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国语的美,国学的博。我想那些外国留学生也会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节日的底蕴。
于丹的谈话在继续,我如同在听一支寓含哲理的歌。这使我想到她在《百家讲坛》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音符”。人生是由诸多瞬间连接起来的,而每一个瞬间都由与人相处的点滴揉合而成。也就像她在<<论语心得>>中所说:“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如何对待别人。”“朋友之间亦要控制好距离,近到不至于彼此伤害,远到不至于寒冷。” 于丹语言优美,诗一般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亲切生动,娓娓道来,讲述中国的美与神。她有备而来,每一句话都是心灵的体现,她将人性与知性高度融合,于是我们听到的便是她心灵的浓缩、历史的汇聚。
于丹给我的印象是一种温暖,古典气息,她的笑容,她的语言,都带着一种亲和力,磁石般吸引着我。在她看来,读书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学国学,更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这也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与启迪,告诉我读书是快乐的,读书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听着听着,我陶醉了,如同来到了国学的殿堂,这使我想到了: 内涵至情至性,风格入流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