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艺术像一块蘸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徜徉在悠久的文化长河,观赏那一片璀璨的画卷,便会发现其中的传奇——
文化是一红泉水,滋润多少文人墨客的心田;文化是一缕阳光,温暖多少后世学者——
公元1347年(元至正七年),78岁高龄的一代山水画宗师黄公望,决定要使出毕生功力,研磨出一幅山水画长卷。此后三年,黄公望潜心创作,1350年终于大功告成,作品取名《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自觉年事已高,恐不久于人世,便将此画送给挚友无用上人。无用上人展开卷轴,不禁惊为天作:图绘富舂江两岸秋景,坡岸水色飘渺,远山隐约,接着是群峰争奇,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巍峨挺拔。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无用上人当即大呼:“此画必为传世之作!”4年后,黄公望去世,而《富春山居图》则在无用上人忐忑不安的收藏中开始了漫长而富有传奇的历程。
接下来的一百年,此画历经了众人的一番巧取豪夺,直到明成化年间,才辗转至大画家沈周手中。按理说,沈周识画、懂画,爱画,《富春山居图》算是有了一个不错的归宿。不料,沈大画家有一天突然头脑发热,觉得这么好的画,却没名人的题跋,显得有点美中不足。他接着就干了一件把肠子都悔青的事。他将此画交给一位朋友,请他题跋。哪知道朋友的儿子是个纨绔子弟,见老爸的书房里有如此名贵的画,就动了邪念,偷偷拿出去卖了。沈周知道后,捶胸顿足,满世界地寻找,还真见证了奇迹发生的时刻,某酒肆里,有人拿出此画公开出售,沈周赶紧掏银子要买,无奈囊中羞涩。又转身四处去筹钱。遗憾的是,等他再回来,画已经被别人买走了,再无下落。沈周欲哭无泪,终日郁郁寡欢,后来凭着记忆,又临摹了一副《富春山居图》来表达对真迹的无限追思。
又是近百年的巧取豪夺。到了明末,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董其昌粉墨登场。董其昌既是画坛领袖,又是礼部尚书,讨好巴结的人趋之若鹜,《富春山居图》以“礼品”的形式重出江湖,落入董其昌之手。董其昌告老还乡后,横行乡里,蜕变成一个大地主,骄奢淫逸,贪得无厌。寿终正寝前,他竟将此画卖给了土财主吴正志。人性真有趣,一生附庸风雅的董其昌最看重的其实是金钱,一生视财如命的吴正志却对《富春山居图》爱不释手,临死前仍念念不忘,非要家人烧了殉葬。此时,历史将“伟大”赋予了一个小人物——吴子文。吴子文是吴正志的侄子,老伯父弥留之际,他跪在床前,一面盯着火苗,一面盯着伯父,伯父刚闭上眼“安息”,他就一个箭步把画抢了出来。画虽被烧为两截,但毕竟没有玉石俱焚。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长卷叫《无用师卷》,短卷叫《剩山卷》。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将大批故宫文物运到台湾,《无用师卷》也包含其中,如今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剩山卷》经历了曲折的传承后,被浙江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的镇馆宝。
一幅稀世国画,被一分两段,分别藏于海峡两岸,进一步加深了它的传奇色彩。然而,《富春山居图》注定要将传奇进行到底。2010年3月14日,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希望两画合璧的愿望,并感喟“画是如此,人何以堪”。《富春山居图》又被赋予了两岸统一的深意,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如果有一天,两画真能够实现“统一”,它可称得上传奇中的传奇了。
中华五千年博大渊源的文化不少,更应有了这《富春山居图》,才折射出更璀璨的光芒,才增添了那富有气势的传奇色彩!
“天未同云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寥落尔安归?”《富春山居图》的命运又何去何从,但它赋予了文化的气息,化作一缕清风吹动那早已让我们悸动,撼动的灵魂,化作一叶扁舟,徜徉在文化的长河!无论涛浪多大,风儿多逛,它都会平稳,持久的换发的光芒,屹立于文化之园;化作中华亿万人民的美好心声,一声团圆的祝福——
《富春山居图》犹如我们的祖国,饱历风霜的曲折历程,铸就传奇色彩。有文化艺林的点缀,就可以看到茧壳破灭的那缝隙中露出的阳光,《富春山居图》也将是一幅完整的不朽天作——
曾几何时,一幅画又跃入眼帘——富舂江两岸秋景,坡岸水色飘渺,远山隐约,接着是群峰争奇,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巍峨挺拔。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
重合,《富春山居图》的光芒更将拒中华文化的演绎一段辉煌的历史,让传奇进行到底!
东台市安丰中学初一:雷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