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调研报告

2025-01-1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中药材调研报告(精选3篇)

中药材调研报告 篇1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灿烂的瑰宝,中药材产业是目前国际医药市场上最有前景、最有生命力、最有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船山区中药材产业有了较快发展,打造“中国白芷之乡”的中药材品牌已经成为船山区助农增收、促进医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市委、市府打造“西部药都”战略思想和我区“三个率先”战略目标的提出,我区中药材产业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进一步针对中药材发展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地道优势品牌,实现中药材产业的新突破,建成“中国白芷之乡”,我局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品种及规模状况。20xx年,全区规范性规模种植的中药材共5个品种, 总面积24980亩,其中白芷11000亩、吴茱萸7500亩、金银花和菊花共6000亩、半夏480亩; 20xx年,规模性种植种植的中药材共7个品种,种植面积为39500亩,其中白芷15500亩、吴茱萸9000亩、金银花和菊花共8000亩、瓜蒌6000亩、连翘500亩、何首乌500亩。

  (二)产量及产值状况。全区中药材年产量20xx年为6221吨、总产值8359万元,20xx年预计达10280余吨,总产值11874余万元。

  (三)销售及收益状况。20xx年,6221吨中药材,除公司或农户存留一定数量外,均全部售出,基本没有积压滞销现象。但是,销售价格受人为炒作、品种差异、市场供求矛盾等因素的影响起伏较大。比如白芷,20xx年,由于人为炒作供不应求,致使价格达到13元/公斤左右,每亩收益达5200元左右,而20xx年,在20xx年市场价格的影响下,药农大量种植,产量俱增,全区总产4400吨,导致价格陡降至5元∕公斤,每亩收益只有20xx元左右。而半夏每亩收入达8000元、银花达6500元、吴茱萸达4500元。每亩收益最高的是半夏,最低的是白芷。

  (四)种植运作模式。

  目前,我区中药材种植主要有以下三种运作模式。

  1、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种植方式。这种方式是涉药企业(主要是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租赁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中心种植区,雇佣农民工种植,由公司经营,然后辐射周边农户扩大种植范围和规模。农户种植前,公司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协议,确定种植面积、保底收购价格。产品采收市场价格低于保低价时,由公司全部按保底价收购;高于保底价时,按市价收购。这种方式保证了农户种植的药材能全部卖出,也保证了最低保底收入,农户规避了种植风险。此种种植模式所占比例约占60%,如银发公司白芷种植。

  2、“企业+农户”模式。由企业按照市场要求向群众提供种子种苗、栽培技术,与农民签订种植合同,确定药材最低保护价,统一回收药材自行生产,降低药农的种植风险,激发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此种种植模式约占30%,如回春堂药业公司、泰乐制药公司等中药材种植基地。

  3、农户自由种植模式。农户根据种植中药材经验,自己承担风险,自由零星种植,在市场上自由出售。此种种植模式的比例约占10%,如少部分白芷种植户。

  二、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制约因素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区中药材产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面临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

  (一)土地资源有限。船山区幅员面积618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全区耕地面积26.1万亩,人均耕地0.39亩,以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耕地不足0.73亩。中药材种植需要大量耕地,除去相对固定性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外,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含中药材)种植的耕地面积极其有限。同时,中药材种植一般对土壤有一定的要求条件,特别是白芷种植只适宜油沙地土壤,在我区仅有涪江沿岸的桂花、新桥、永兴、南强、老池乡镇的少部分耕地可用于种植白芷,面积不足3万亩(全市不足6万亩)。

  (二)缺乏品牌意识和经营理念。区内没有大型药品生产企业,只有3家中小规模制药企业:四川泰乐制药有限公司、四川明星制药有限公司和四川珠峰制药有限公司,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涉及中药材研发的药品更少。中药饮片生产企业2家:四川回春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厂和四川全泰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厂,两家企业生产的中药饮片品种少,加工成本高、利润少,所生产的中药饮片主要满足所属连锁药店销售。四川银华资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种植规模较大,但也主要从事白芷中药材种植和原料药材销售,没有深加工开发产品。因此,我区实际上是“种药材、卖药材”的单一形式,中药材产品附加值低,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另外,企业对中药材种植技术手段和GAP的认知理解程度不够,全区除了银发公司“川白芷”种植基地已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AP认证外,其它中药材基地都没有通过GAP认证,因此中药材品牌不响、企业不强。

  (三)市场营销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市场营销机制,只局限于内部消化。而区内又无药材集中交易市场,行业协会不健全,缺乏行业自律规范,重合同讲诚信意识不高,合理的价格机制没有形成,价格和价值背离,竞相压价或抬价,无序竞争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以白芷为例,近几年白芷市场均价为7-8元/公斤,每年银发公司都要与药农签订种植合同,以高于市场均价的保护价收购药材,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20xx年,由于外地收购商(特别是一些药材投机商)介入白芷收购,白芷价格最高炒到13元/公斤,药农竞相违约出售白芷,引起银发公司与药农的矛盾纠纷。由于白芷价格奇高,银发公司只好放弃收购,随后外地收购商停止收购离开后,白芷价格一直跌到3元/公斤也无人问津,这就是市场无序的现实反映,对企业和药农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损失。当然,现实生活中也不排除个别种植收购企业利用自身信息不对称等优势,产生侵害药农利益的行为,这些都会制约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缺乏深度开发的人才、科技力量。中药材种植与农作物相比,差别较大,技术要求比农作物高,从选种、播种、施肥、除虫到采收时间、采收方法等,都直接影响药材质量,所以,必须要求具备药材种植的专业技术。目前,有的基地有药学人员,但种植技术差;有的聘有种植人员,但无药材种植技术;有的只靠农民工,什么技术都不懂。这样,种植后的管理就成了空档,如何才能高产,药用什么部位,怎样采收,怎样加工销售等等,缺乏管理。还有立体种植,轮换种植,种植养殖相结合等,无人研究。

  (五)市场信息滞后。我国中药材品种15000多个,习用品种1500多个,常用大宗品种500余个,许多品种野生资源枯竭,只能把野生变为家种。比如最普通的半夏、白芷等,由于用量大,大量采挖,野生减少、野生资源枯竭,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供不应求,由普通品种变成了贵缺品种,不大片人工种植,不能满足药用需求。但是,种植者没有捕捉这方面信息,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基本没有考虑怎样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都在种植管理比较粗放、且效益较低的品种。

  (六)动物药材养殖为空白。我区动物药材养殖还是一片空白,以前曾经养过蝎子(全蝎)、蜈蚣、蛇等的养殖户,现已不再养殖。实际上,中药材养殖业具有广阔前景,效益很好,如水蛭(俗称蚂蟥),目前市场价格在每公斤220元,还有龟板、鳖甲、药用蛇等动物类药材,市场走势都很好,但我区无人问津,养殖还可以与种植业配套,立体种养殖,但无人研究。

  (七)缺乏资金投入。由于我区从事中药材种植的都是中小企业,企业财力有限,抗风险能力较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诸多亟待开展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另外,政府对中药材产业扶持优惠政策有限,企业融资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三、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加大支持,加快中药材生产基地规范化建设。由于我区人均耕地面积少,只有通过集约化的基地建设才能有效提高中药材种植产能。要采取政府调控、市场引导、科技支撑、企业运作、带动农民的运行机制,鼓励引导区内外中药材工商企业、科研单位参与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发挥基地建设在中药材种植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既可提高药农中药材种植技术水平,保障种植药材质量,又可提高中药材亩产量,最终增加企业和农户的收益。

  (二)完善市场机制,建成合理有序的中药材市场秩序。我区中药材产业还不够发达,没有一个成熟的中药材交易市场,药材种植、销售信息不灵,主要靠企业下定单种植,药材主要靠本地企业收购。因此,要在中药材发展具有优势的乡镇,鼓励创办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培育懂营销、善于捕捉市场信息的中药材营销经纪人队伍,增强药农在市场体系中的发言权和定价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重合同守信用是基本的市场准则,因此要教育引导药农和企业按合同办事,实现企业、药农双赢。

  (三)加强人才技术培训,提高中药材种植和研发水平。在中药材种植技术人员培训方面重点抓好三个层次的人才培训工作。一是要抓好药农培训。要利用国家就业培训优惠政策,由劳动就业部门聘请中药材种植专家、技术能手对药农进行集中培训,提高药农种植技术水平。二要是抓好乡镇技术干部队伍培训。原有的农业技术人员一般只懂粮食作物种植,未涉及中药材种植领域,要对农业技术人员在中药材种植技术方面进行培训,把农业技术人员培养成中药材种植技术方面的中坚力量。三是加强中药材生产经营企业中的技术人才培养。企业可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引进一批从事种植、加工、流通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可选配技术骨干到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学习深造,还可聘请专家、学者参与药材产业的研究开发,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在中药材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为中药材产业把好脉。调研发现,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积极性高,企业响应积极,农户种植热情高。但是,目前市、区两级都没有一个从事该产业的信息、技术、动态方面研究的机构。党委、政府号召发展,但发展什么项目、品种,没有充分论证,没有提供依据的'机构;公司是中药材种植的主角,但大部分公司也只是凭感觉,市场什么品种价格高,销售快就种哪样,盲目性很大,农民则更是凭想象办事,前几年的白芷就是深刻的教训。品种的好坏,技术水平的高低,信息的多寡是决定产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当前种植基地的发展反过来迫使我们需要建立这样的平台、机构,为种植、养殖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技术等,引导他们种什么、养什么,怎么种、怎么养,怎样采收,以及工业、商业信息等,以避免盲从,规避风险,获得更好的效益。

  (五)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挖掘中药材产业潜力。要改变中药材种植、原生药材销售的单一模式,只有加大中药材产品研发力度,进一步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因此,可以在医疗机构、医药机构中抽调、借用专业技术人员,财政拔专款,组建中药现代化产业研究机构,专门从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研究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也可多方面支持种植企业与区内制药企业、区内制药企业与其他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增加中药材产品的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回春堂与市外制药企业合作开发有保健品虫草红景天胶囊,银发公司联合科研单位已成功开发出以白芷为主要原料的川白芷饮片、川白芷微粉、川白芷提取物、怡神胶囊、白灵胶囊、泡菜伴侣、旨源保健香囊等系列产品。

  (六)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全区形成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共识。要制定并落实新形势下的各项优惠政策,多方争取中、省、市项目扶持资金或采取政府贴息贷款等方式,为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注重依托正在建设的“西部药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拓展销售渠道,吸引区内外资金及民间资金进入,合力打造中药材代化产业区。

中药材调研报告 篇2

  林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单位,因其生物多样性而著称于世,享有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林区地处亚热带和温暖带的过渡地带,山体高大,地形复杂,各种地貌类型均有分布,由于土壤种类繁多,气候温暖,光热条件好,雨量充沛,适宜于多种植物生长,中药材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野生地道中药材如头顶一棵珠、石斛金钗、江边一碗水、天麻、文王一枝笔等,因疗效独特,开发潜力极大。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建立了药材场,所产当归等药材俏销市场。改革开放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建立中药材商品基地,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柴胡、桔梗,冬花、天麻、党参,高山黄连、当归、党参种植的生产格局。年又以专业村建设为抓手,发展种植专业户,中药材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药材资源情况

  是一座天然药库,据《中药材名录》记载,林区有中药材资源20__种,其中动物药213种,植物药1800种,矿物及其他10种。药用植物种类占全省52%,占全国的33%。丰富的资源为中药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页脚..页眉.

  中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中药材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到年中药材总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木本药材(黄柏、银杏、杜仲、厚朴)4万亩,草本药材1万亩,年新发展中药材(草本)0.5万亩,其中由我区中药材公司与武烟集团合作,新建柴胡种植50亩。年中药材产量371吨,产值达1526万元。年中药材产量721吨,年中药材产量903吨,产量比年增25%。聚能药业引进三号柴胡在新华、长坊、宋洛、松柏种植成功,为我区中药材出口打下了基础,全区建香菊基地500亩,进生了野转家生试验品种达5个如开口箭、苍术、麦冬等。

  中药材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我区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3家--聚能药业有限公司(以生产中药饮片为主)、绿源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金银花基地60亩)、林区中药材公司。成立中药材协会2个。

  中药材种植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随着中药材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产量不断增加,加上中药材市场回暖,价格上涨(杜仲、天麻、厚朴、二花、黄连、独活、柴胡等价格均不同上涨,柴胡从年的13元/公斤上涨到年的24元/公斤),年柴胡40元/公斤,中药材种植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出口创汇有新的突破。年聚能药业公司与韩国签订了厚朴、独活、杜仲、黄柏、冬花、二花、柴胡等10余个品种的出口合同,出口数量200吨,创汇100多万美元。

  (四)中药材产业得到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我区中药材发展得到省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农业厅先后下拨我区中药材页脚..页眉.资源调查和基地建设补助资金13万多元,林区人民政府也从紧张的财政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扶持基地和中药材协会建设。年我区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系合作,利用疗效独特的道地药材,开发了三种不同疗效药酒,正着力推向市场。

  二、中药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中药材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与我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品牌优势相比,生产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一)种植规模偏小

  中药材品种多,种植规模小而散。我区中药材大多数是由农户利用田边地角、坡地、稀疏果园、退耕地发展起来的。由于耕地资源不足(全区耕地总面积10万亩),适合中药材发展的面积不多,加上中药材生长周期长,比较效益低,连块成片面积小,规模化程度低。中药材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成规模优势。

  (二)受市场影响波动大

  中药材素有“药疯子”之称,“种多了是柴,种少了是财”,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性大,也直接影响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稳定。药农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基本上延续传统的种植经验摸索种植,处于一种自发、随意状态。行情看涨时,一哄而上,市场疲软时,一哄而下,缺乏对市场的理性认识。加上山区信息不畅,经常导致药材品种积压,挫伤药农生产积极性。页脚..页眉.而中药材企业与药农未形成利益共同体,生产与销售脱节,给农民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品牌建设滞后

  我区中药材加工企业规模小,深加工的产品少,大多数以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直销外地。品牌意识淡薄,大部分产品无注册商标,产品包装粗糙简陋,散包装或无包装直接外销。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市场竞争力弱,好的产品,卖不出好的价格,产品的附加值低。

  (四)资金、技术缺乏

  中药材板块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由于缺乏工作经费,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中药材栽培技术的指导与培训等工作难以开展。缺乏科技人才和中药材科研机构。我区没有一家机构专门从事中药材种类、种质资源、药用植物品种、生长发育特性、药理性、环境对药用植物影响、产地加工和炮制等方面的研究。中药材发展缺乏产业发展后劲。

  三、中药材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规划布局

  制定切实可行中药材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合理规划布局,引导药农有组织、有计划生产。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市场导向、适度规模原则。我区中药材总体规模控制在6万亩左右,其中草本药材规划面积2万亩,管护好4万亩的木本药材(杜仲、黄柏、银杏)。坚持因页脚..页眉.在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在扩大房党、黄连、独活、桔梗、冬花等道地药材种植面积,在宋洛乡、新华乡、阳日镇、松柏适度规模发展天麻、柴胡,在全区范围和武烟集困合作,建立前胡、香菊、白布、矮生茶等企业原料基地,建立药酒(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系联合开发)中药材原料基地。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加大高新生物技术、规范化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示范推广力度,坚持产业化发展方向,把好质量关。

  (二)保护好现有的中药材资源

  加强法制宣传,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资源保护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保护好现有的中药材资源。

  建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在老植物园、珍稀植物保护园建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被称之为“药用植物基因库”,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药材作物品种改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将我区的主要活用植物收集入圃保存,可以有效挖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国内外的重要药植物,通过良种选育增加新品种;研究药用植物引种驯化方法,扩大引种范围,使种类不断增加,而且在产量、品质、有效成份含量、抗逆性方面不断提高;通过驯化,研究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应性、经济性状、有效成分含量的形成及抗逆性和遗传性变异等,总结其规律,探索引种驯化经验;还可以为游客提供一个采药识药的新景点,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三)大力推广中药材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

  中药材生产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给中药材生产带来的新的课题。出于对全球性农产品普遍使用化学农药及化学激素等药剂的担忧,同时为了保护本国的天然药材市场,日本及欧美等一些传统的中药材进口国对进口中药材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我国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规范药材种植、加工、经营的法规和标准,进入各个药材市场和制药厂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因此,就的中药材生产而言,首先要加强药材生产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根据中药材的品质特点和生长特点,建立完善的、全过程的中药材生产质量标准控制体系,立足源头控管,强化生产管理,规范中药材种植,提高中药材质量;其次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切实加强中药材市场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检验检测设备,加强中药材检验检疫管理,凡是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中药材不出区(林区)不入市(市场),凡是达不到出口标准的中药材不准申报出口。大力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等一系列技术规范,有效地控制中药材生产及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过程,不断提高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水平。要坚持科技兴药方针,不断创新科技推广方式、方法,推进我区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的录象放映、图书发放、卫星远程教育等技术推广手段,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组织相关部门、企业、中药材协会、中药材种植大户到中药材生产较好的地(市)如恩施州学习参观。聘请外地专家到我区为农民实地指导,培养一批土专家、示范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林药间作高效生态种植模式,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

  (四)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积极扶持聚能药业等中药材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挥“天然植物园”的优势,突出绿色、天然品牌。在产品开发上,积极推进中药饮片生产,天麻、当参、银杏等页脚..页眉.药食两用药材进行小型化、精品化、礼品化包装,保健药酒,药膳、药饮、药浴开发。建立企业、市场和农户间的联动。鼓励企业通过合同形式,直接与药农建立种植、购销关系,形成企业+市场+药农+基地现代化种植经营模式。企业为药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药种、药苗、肥料、技术服务,以市场保护价回收药材,形成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公司与基地、公司与药农利益共同体,推进中药材生产的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发展中药材生产协会,把千家万户的药农组织起来。

  (五)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

  林区人民政府要制订、出台具体扶持中药材加工企业、中药材协会、中药材种植大户、中药材基地建设相关政策,加快中药材技术人才的培养,促进我区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等方面的投资要适当向中药材产业发展上倾斜。同时,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要制定贷款、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在资金上对中药材加工企业、协会、种植大户予以扶持。要加大中药材科研经费和人材培训经费的投入,把中药材科研经费和人材培训费用纳入林区财政预算。紧紧抓住省启动中药材板块的机遇,加大中药材项目的申报,积极争取省财政、省农业厅对我区中药材板块的支持。

中药材调研报告 篇3

  一、道地种植

  全市道地药材品种共200多个。其中,主要道地品种约30个。

  形成规模和产量的道地名贵品种主要有,石斛11000亩产量680吨(鲜条)、天麻10000亩产量4000吨、茯苓6000亩产量3000吨、黄精7000亩产量350吨,灵芝2500亩产量1200吨、断血流1000亩产量400吨、百合500亩产量500吨。

  其他还有白芨1000亩、苍术20xx亩、瓜蒌6000亩,香茶菜4000亩,菊花3000亩,结香4300亩,苍术1800亩,牡丹800亩,栀子950亩。

  种植百亩以上的还有西洋参、贝母、桑黄、重楼、白芍、白芷、元胡、金银花、皂刺、猪苓、亳菊、何首乌、黄山贡菊、麦冬、急性子、紫菀、羊肚菌、生姜、野菊花等,

  广范人工种植的有银杏、杜仲、辛夷等。

  全市中药材总面积约25万亩。

  二、经营情况

  全县共有近400家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从事药材生产、加工或经营。年产值在200万元以上的经营主体有100多家。

  其中,霍山县有龙头企业40家、“十大皖药”示范基地建设企业7家。石斛企业拥有央企控股1家、央企入股1家、上市公司1家、港资1家、新三板上市1家、上交所上市2家。初步形成了以回音必、东方灵芝宝为龙头的'中成药生产体系,以天安动物药业为龙头的中兽药生产体系,以中国中药、九仙尊、天下泽雨、衡济堂为龙头的中药饮片和石斛、灵芝保健品生产体系,以安力肽生物科技为龙头的功能性保健食品生产体系,研发出断血流片等各类产品百余种,拥有保健产品生产批准文号6个、中成药生产批准文号48个。

  金寨县省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家庭农场一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示范合作社9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从事中药经营的有6万人左右。加工环节主要生产灵芝、天麻、石斛,其它药材大多原料或半成品销售。

  三、销售渠道

  1、全国各大中药材专业市场和集散中心,其中,亳州中药材市场为主要渠道。

  2、本地深加工龙头企业,如回音必、横济堂等。

  3、为外地企业提供初加工、半成品,如康成倍健、宛西制约等。

  四、存在问题

  1、生产种植组织化不够。由于没有大企业联结、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现有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导致药农松散种植,盲目跟风现象严重。生态种植技术标准缺少,科学种植技术推广不够。

  2、精深加工跟不上。由于没有龙头企业支撑,实现就地精深加工,大多以原料或半成品外销,价格掌握在买方市场,真正药农受益很少。

  3、没有区域公共品牌。虽有“西山药库”之美誉,但没有“拳头”产品,很难形成产业。我们想借助扶贫春风,挖掘本地药源,创建品牌,提升附加值。

  五、几点建议

  1、加大对中药材规范化绿色种植推进力度。为进一步提升中药材质量,保证中药材道地性和功效,应在属地大力推广中药材按照“GAP”要求规范化种植。建议能够在项目申报上及财力上给以支持。

  2、加大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力度。如,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龙头”企业,发挥对带动和示范作用,改变我市中药第二产业基础条件差的现状,加快我市中药二产技术水平提升、中药材资源就地转化、企业改造整合升级的作用,进一步夯实第三产业基础、扩大产品销售渠道。

  4、引进人才出台优惠政策。中医药人才缺乏、企业用人难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给予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对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流动站、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的单位和企业给予一定奖补。

  5、给予相关技术等支持。中药及保健品申请药字号、健字号批文难,是我市中药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请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相关部门给我市中药企业申请资质的单位在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研究等方面给以帮助,以减轻企业的压力和负担。同时也希望国家今后将有关召开道地中药材会议、论坛等大型活动安排在我市,以提升我市的影响力。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