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读过的书,如果追溯到童年时接触的儿童读物,未免贻笑大方了,但是却不得不提安徒生,他的童话是很多孩子阅读的起点,当然也包括我在内。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渐渐长大了,读到了更多文人用深邃而沉静的文字写成的文章。它们浸润着我的灵魂,为我打开了一扇扇窗,让阳光欢愉地蹦进了我的心房。于是,刚提笔学写文章的我总被母亲教育道:“文章要想写得好,一定要多读书。”
慢慢地,自己对这样的经验之谈有了一些领悟。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逐渐推翻了这以往看似正确的言论。因为,卢梭说过:“读书不要贪多,而要多加思索。”小时候,我就读过《红楼梦》,读过《悲惨世界》,但因为对语言的了解太浅,除了记得作者和主人公的名字,名著的主体价值几乎被完全忽略,至于情节,更是模糊一片,记不清了。长大以后,再拿来读,耐心地品味,掩卷沉思,就有了不一样的味道和更深刻的认识。
那些从活生生的生活经历中提炼出的文字,即便是虚构的,也有了人文的生命,加上时间的冲刷,更显露出它内在的光芒。于是我渐渐明白了,不去读那些经典,并不是“逝者的苦痛”,而是“我们的悲哀”。那生生不息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为什么不去借鉴?那是可以用来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的。
刚刚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但是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我读了《老人与海》《母亲》等名著。此时的我才意识到文章的价值不完全在于辞藻,也许时代赋予它的精神价值更有意义。高尔基的《母亲》写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投身革命的母亲,并没有用煽情的文字,却深深温暖了你我,给你我勇气和积极进取的力量。
一般说来,人的精神生活丰富了,他的整个生活就能充实。阅读可以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精神支柱。但从写作角度而言,大批量的阅读未必会让你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但对于提升你的个人涵养却是不容怀疑的,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我自己的读书生活而言,我发现阅读的积累是“水滴石穿”,而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想到写书人为书呕心沥血的过程,绝对值得我们去认真阅读,与书共舞。但如果读书带上了功利性,也便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对阅读的追求应是单纯的,只为它由内而外沁人心脾的芬芳。
曾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小男孩用竹篮子打水,来回奔波十几个回合都不成功。他不理解爷爷让他这样做的原因,又如是跑了几次,最终他的爷爷让他停下来观察篮子,他没有打到想要的水,但篮子却因此干净了许多。也许这就是阅读对于我们的意义吧。
其实阅读着的我们就是这样,来回奔波,却也乐此不疲,只因为我们与书一起度过的快乐日子,因为那书的芬芳吸引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