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愿坚的人生之路1200字

2024-06-09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王愿坚的祖父是王蕴朴,祖父生有两个儿子一个是长子叫王鸣球,字翔千,另一个是次子王鸣刚字振千,王翔千生有四男五女,长子恒坚,次子怡坚早夭,三女王琴11岁时死亡,王辩是长女,参加革命后改名黄秀珍,后来成了山东省第一个女革命家,87年4月去世,第一个花圈是邓小平送的,第二个是杨尚昆送的。王辩的丈夫赵志刚是我党的早期革命者。王满后改名王绩,王希坚,王成(女),王平坚,王愈坚。王振千生有两男两女,长子王懋坚,次子王愿坚,长女王勉,次女王琳,王振千去世的时候是王勉的儿子送终。

  王翔千可以说对这些孩子有着启蒙和指导的作用。

  王翔千在自己办学校的时候,就先将自己的孩子收入学堂,他有一首诗流传至今,成为了学校老师教育学生的口头禅: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用脑不用手,饭也吃不饱,首脑都会用,才算大好佬。

  王愿坚就是在大伯父和父亲办的学校里上的学,后来学校被迫停工,那时的王愿坚才十五岁,就结束了学业,在姐夫的介绍下参加了八路军,从家里奔向了八路军的队伍,和他一起的还有大伯父家的弟弟王愈坚,当时的王愈坚才11岁。他们穿着老乡的衣服,一路上艰难的到达了八路军的区域,达到后右八路军送往滨海中学上学,王愿坚被分配到了师范系的第四队,准备毕业后教书;王愈坚被分配到了普通队学习。

  这个出生于1929年的王愿坚,在部队里就开始写一些报告文学,小歌剧什么的,其中小歌剧《回头》发表在山东滨海军区的《民兵报》上。写了报告文学《突围古龙廷的勇士》还写过《王焕喜》《一捆麦穰》。他说:“生活感受和文学爱好“结婚”以后,就想“生孩子””。

  1950年,王愿坚被抽调到22军军事编辑部工作,对于这支从一支小小的游击队发展到一个军的英雄部队王愿坚掌握着很详细的材料,通过编辑工作,他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1951年底,他被调往七兵团政治文化部工作。他又调往“三反”办公室写通讯报道。七兵团的党报《华东前线》每隔一天就发表他的一篇报道,后来党报给他结集出版,发给每一个退伍战士做教材,这是王愿坚的第一个集子,那年他22岁!

  1952年7月,他调到北京总政治文化部《解放军文艺》编辑部工作。有一次,王愿坚去华北军区出差,遇到军区再召开一个大会,好多苏联军官参加并讲话,有位军人给他们翻译中文,这位中年人,面目清瘦,穿着厚厚的军衣,显得有点臃肿,他的相貌像极了自己的父亲王振千。刚散会,王愿坚就情不自禁的奔到这位翻译面前,原来这翻译就是自己的哥哥王懋坚。为了他家人曾经和他脱离关系,姐夫王剑伟曾经为了和他联系被杀害,他是国民党的人怎么成了共产党的翻译,一系列谜团得到揭开。

  当他阅读到《汪人塘》《平原烈火》和茅盾的《创作的准备》等文学理论的时候,自己怎么写,用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才可以达到最高的描写效果,他还没有找到突破口。他说“就是创作冲动如同岩浆在地下运行,奔突,还没有遇上喷火口”。

  后来他创作了《后代》《妈妈》《粮食的故事》

  再后来就成了专业的作家了。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