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他对父亲的回忆只遗留在童年时的一星半点儿:他记得父亲的车子,父亲把他举到车子的动作,以至他能自己爬上车后座;他记得父亲和母亲老吵架,父亲骂母亲是魔鬼,以至他们后来离婚。我想,他是不幸的吧。
他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可是母亲总打他,不喜欢他,还逼他独自坐车到一个陌生又隐约熟悉的城市问父亲要生活费;他好似很喜欢那个站台小女孩,小女孩的妈妈对小女孩很好,陪她一起坐车,为她买冰棍,给她拭嘴角;小男孩很喜欢和她们说话,还很绅士地将座位让给了她们。我想,他是羡慕的吧。
一路奔波,满心忐忑,站在那破旧的楼房前,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从车上回答路人的问题,一次次说:“我来找爸爸”时,他会是怎样心酸呢?从在黑暗中摸索着楼梯上上下下,到狂奔在大雨中。我想,他是孤寂的吧。
十.一黄金周的一天中午,午餐过后,目光停留在新闻频道这样一幕--幸福是什么?一个七岁玩童,在街上被重重相机包围,记者问:“小朋友,过节了,你看到爸爸了吗?”
“当然没有哩!”他回答得有些理所当然,却又透着暗暗的寂寞。
“那你想爸爸了吗?”
“他每个月都有给我生活费的。”答非所问,语无伦次。
“那你对着照相机,爸爸在那里面会看到你,你要跟他说什么?”
“我......我没想好。”是没想好,还是没有过多对爸爸的思念?
“你快说,爸爸我爱你。”
“......”无动于衷。
“快说啊。”
“......”他扭捏着身子,甚至因为摆动幅度过大,一半脸已跑到照相机外了。
“说,我爱爸爸。爸爸我爱你。”
他很无奈吧,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一句--“爸,爸,我,想,你,了!”
这时,电视画面突然变缓,那个衣着还不错,不谙世事的男娃还在镜头前睁着无辜的眼睛,扭动着身体。
我想,很不正常地想,他的生活里,爸爸也就只能给他生活费了吧。从他童言无忌而又令人心疼的言语中,我觉得他应该是父母离异或是留守儿童吧。
在那个喜庆又怀古,似于春节的双节里,他却无法看到父亲的脸庞,无法触到父亲略带细茧的手掌,无法在父亲的怀中来回玩耍、乐此不疲。可是,因为生活时代的不同,他至少比上文的小男孩幸福。然而,他们对父亲的思念,在很久以后,也就存于三字,生、活、费上了吧!
多么让人生怜心的孩子们,仅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同龄小伙伴牵着爸妈的手快乐地走在大街小巷,而幸福如我们却时常不懂得珍惜;也在当今这个开放社会,有多少孩子因为父母对婚约草率地判决使他们幼小的心灵烙上一个缺口。
我想替他们申冤,想帮他们呼吁,幸福是什么?就是在吃月饼时,圆月下有我,爸爸和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