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检查教师的业务工作,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教师的教案。检查教案内容是否详实,课时是否充足,字迹是否工整。而教案是否具有科学性、创造性、艺术生、实用性,则一概不论。这种例行公事的检查,已经沿袭了几十年,一成不变。
许多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有创见性的青年教师深受其苦,即使所教内容烂熟于心,教学经验再丰富,也得写下一本又一本重复了十几年的教案,以备检查。其实,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教案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它已不是教师进课堂必备的本本、依据,而是成了专门应付检查的精神负担。
有一个学校,各年级各科教师人手一本苏州、无锡等地师范大学出版的,由专家教授编写的科学性、实用性较强的详案。照理说,这种教案出自教授、专家们之手,其质量远远高于我们自己所写的教案。只要教题精读,课前稍作准备,上课时就能驾轻就熟,上好课。但是,校领导三天一督促,五天一互查,硬逼着教师自己再写一份。
于是,教师只好花费精力再抄一遍。检查教案,结果如何?往往是新上岗的教师或是教学水平不高,而全盘照抄教学参考资料,字迹工整者得到肯定与表扬;而那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教学上颇有创见、教案简明扼要者,却受批评。从教案的作用上看,教案是为教师服务的。它既是教师授课的“导航图”,又是教师授课的“备忘录”。其详略程度、实用效果因人而异。
那些专业功底扎实、教学业务纯熟、课堂上得心应手、应变自如的中老年教师,教案重在求精、求妙,求有创见、有新意、有艺术性;而那些初上讲台,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重在求详、求实、求可用性和科学性。检查教师的工作应重在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堂教学实际效果。而不是例行公事的形式套套。诸如深入课堂听几节课,面对面考核一个教师教学应变能力,以及学生课堂接受效果,这才是最好的检查。只要讲得好,科学性强、艺术性高,效果显著,又何必苛求非写详案不可呢?当然,对那些讲课尚有困难的教师,则需要指导他们如何备好课,如何写出具有创造性、实用性的教案,从而提高他们课堂教学质量。
这样,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不搞形式主义和一刀切,才是教学的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