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郭敬明是通过《幻城》,只一眼,便足以使我爱上它。
他的文字缓慢而美丽,时时刻刻透露着那种淡淡的忧伤,如弥漫在喜玛拉雅山顶的水汽,久久也不能散开。
他说自己是个大男孩而不是男生。他喜欢以一个二十几岁的大男孩的身份在自己的网站里与那些十几岁的小男孩侃侃而谈,共同分享他们珍爱的文字。他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那些曾经消散的记忆,和他们曾经有过的忧伤。
忧伤似乎是他的招牌,《天下》中那惨烈的结局一下子攫走我的眼泪,《1995――2005夏至未至》中立夏的离开一下子掏空了我的心,傅小司的颓废和痴情毫不留情地抓住了我的同情。
有人说,郭敬明就是利用优美而略带伤感的文字赚得大家的眼泪。可是我要说,小四不是刻意要忧伤,而且感伤也不会是空穴来风,我相信小四的忧伤是真的,《1995――2005夏至未至》中的傅小司让我看到了郭敬明的影子,而事实上那才是真正的小四。
真实的小四有着如傅小司一样的苦恼,本来高高兴兴的过着上课,下课,文字的平静生活。成名了,苦恼也接踵而至,而这些苦恼不仅仅只有压力,更多的是无奈,是社会给予这个文字宠儿的无奈。于是这个满载忧伤的宠儿只有立于忧伤的空气中,把心中无限的苦恼化为优美的文字,只是这些文字在忧伤中蕴酿了太久,也透露着淡淡的忧伤。
循着小四忧伤的气息,沿着美丽文字的小道,我找到了一个忧伤的群体――80后。
总是喜欢随手拿来一本《青锐・80后》,在因昏暗而透露出伤感的灯光下,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一个人读着《青锐》,感受那藏在字里行间的忧愁,如空气中的水汽在一点凝聚,再散开,直到无穷远处。
读《青锐》时的心情总是平静的,因为那些缓慢的语言会阻止你的急燥。读着、读着、读着……会有一滴眼泪悄然挂在脸上,然后顺着脸颊穿过空气的阻碍打在冰冷的地上,在冗长而静穆的夜里,发出清脆的声音。忧伤也随着泪水开始弥漫。
我想80后的作者也一定如小四一样有着淡淡的忧愁,他们都是和小四一样的大孩子,喜欢文字,喜欢电影,只有当自己沉浸在自己最喜欢的事物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或是那个理想的自己。
就这样变得忧伤起来。
喜欢一个人到处游走,如一只漫无目地的幽灵,无声无息。
游走的时候我搜集了很多忧伤,我把它们全部封印在我那脆弱心灵中,只是谁也看不着,因为我不曾想过给谁看。
如80后的大孩子们一般,忧伤的载体永远是那美丽而略带伤感文字,在无人的旷野,无语的山峦抑是寂静的深夜,我的忧伤会全部释放出来,化为那伤感的文字,被我永远珍藏。
封印了忧伤后的我变得非常虚伪。在伤感时也要装出一付若无其事的样子强颜欢笑,只有小四和80后才能让我找回自己,那个满脸忧郁,满腹忧愁的自己。
中秋,重阳,腊月,在那梅花开遍,大雪纷飞时,忧伤会释放我。会把无尽的伤感做成盏盏孔明灯,描上美丽的六瓣梅花,载着对一个人的思念在深遂而灿烂的星空下,对着滑过天际的流星,一个人孤独地释放忧伤。
歌声响起,小四和80后的那群大孩子们从《迷藏》中走来。带来了一月的雪地,二月的言语,三月的思念,四月的愚人,五月的糖果,六月的蝉鸣,七月的海浪,八月的童话,九月的摩天轮,十月的往事。
忧伤在满载水分的雾气中定格,
一、二、三、四。迎面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