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想我的2009年,就像提着灯笼在路上行走,风把希望吹得忽明忽灭的。
彷徨在左,绝望在右,揣着奄奄一息的理想主义,我走到了2010。
2.
2010就像是那种科幻片中才会出现的年份,甚至在我的潜意识里,世界毁灭、生化危机、机器人占领地球等灾难都会在这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发生。当然,这只不过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2010之所以特别,只是因为高考。
3.
高考,这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很多人在进入高三的初期阶段会选择当一个达达主义者,双眼呆滞,期待着下课铃,期待着趴桌子。这是第一阵营。
也有一些人会选择当一个犬儒主义者,内心激进,每次一放学就去堵着科任老师,誓要问个你死我活。这是第二阵营。
也有一些人很迷茫,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要加入第一阵营还是第二阵营,所以他只好继续沉默,自娱自乐。
4.
自娱自乐也是一钟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你可以选择自言自语,自己用左手打自己的右手,自己用右手去捏自己的左脸。这就是我。
或者,你可以在学习之余,自己去看一部电影。
5.
说到电影,中国国产片给我予重创。
《花木兰》就不评了,VITAS出场时,我完全就被震惊了,我是一个很传统的的人,实在不能忍受一张完全欧化的面孔穿着奇装异服手握着尖刀大喊——“我要为老单于报仇!”
再来是《孔子》,如果说周润发在故事的开始时的说教我还能忍受的话,后来的颜回之死就让我对这部戏的票房和前景彻底失去了信心。颜回之死,是中西文化完美交融的产物——辽阔的冰原,大地突然崩裂,颜回所驾乘的马车坠进了冰窟窿里(这就像《2012》或者《后天》那些西方灾难片中的桥段)。在众人以为颜回必死的时候,颜回游了出来;在众人以为颜回必活的时候,颜回又跳了回去,目的是为了抢救那些散落的孔子著作(这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舍生取义”)。结果颜回当然是死了。周润发说看完这部电影不哭的不是人,对此我的观点跟韩寒一样——“这是他的错觉,一定是在内部的看片会上,制片方都哭了。制片方哭的是,这得要拉多少的中小学生政府机关包场才能保本啊。”
再之后是《苏乞儿》,制片方为了宣传还专门打出了3D醉拳的噱头,对此我的看法是——3D搞得跟2D一样。导演应该是想要按照”家恨国仇“的主线去铺排剧情的,前半段是家恨——儿子被囚、妻子惨死,后半段是国仇——擂台比武,大杀四方。作为一名普通的观影群众,我严重怀疑此片的内容偏离中心——名为《苏乞儿》,实际也只有最后打擂台的部分主角是以一个乞丐的身份上场的。”国仇“部分,主角的对手是几个俄罗斯的彪形大汉,似乎越肥越壮就越能凸显主角的英武勇猛和民族气节,实际上导演完全犯了政治中形而上的错误。我肤浅地认为,如果对手是十几个黄皮肤的日本人的话,保证会让现场观众热血沸腾。我有一个同学在观影之后对此片的评价是“一个精神病人的发病史”,我表示赞同,因为片中大量穿插着主角的冥想片段。
事实上,我对国产片还没有死心,因为《锦衣卫》和《全城热恋》给了我莫大的信心。特别是《锦衣卫》,每每想到那首锦衣卫之哀歌,就会想到那个时代的悲剧,让人唏嘘不已。最后看到甄子丹扮演的青龙驾马朝赵薇扮演的乔花奔来——那是爱情,那也是希望。
6.
希望。
帕斯卡说,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很多人不死心,是因为很多人还怀抱梦想,怀抱希望。
想考北大你就大胆去考;
想成为音乐家你就用心去演奏;
想成为画手你就勇敢地握起画笔;
想当文学大师你就要一直坚持书写的姿态。
世俗是一道坚冗的樊篱,
青春涂炭,跨越高墙,
梦想终将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