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女学生刻骨难忘,她叫枚文,酷爱吃零食。调皮的团支书因为枚文吃零食害得班级被学校政教处多次考核扣分而写了两首“古诗新编”赠送给枚文,尽管团支书因此受到了我的批评,但他的诗却确实毫不冤枉地说明了枚文对零食情有独钟的程度。诗曰:
“床前明月光,疑是绵白糖。开口茶叶蛋,闭口是高粱(一种糖果叫“高粱饴”,借代枚文的零食)”。
“零食!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枚文是个住校生,家在洪泽湖畔。父母在老淤地上刨食,在计划经济时代,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可他们的宝贝女儿在全县最好的学校里不是好好学习,心思却全都用在了“嗜好零食”上。在我的粉笔生涯里,迄今为止,还没有遇到第二个像枚文那样因为“吃”而动辄得咎的学生。
有一天,学校搞广播操比赛,要求人人上场,人人穿校服。可是枚文却没了校服,着便装上场,结果班级又因她而被扣分,惹得同学们很气恼。没有校服,你还可以借一下呀,她连借也懒得借。赛后我问她校服哪儿去了?她苦着脸,不说话,摆出一副刀枪不入的样子。旁边的同学说:梅老师,别问了,她的校服被大门外“竹园小吃部”的老板扒去了。我听了之后气得发抖。丢下枚文,直奔“竹园”。我那时三十多岁,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刀山火海都敢上!到了那儿,我一把拽过坐在藤椅上闭目养神晃二郎腿的老板,责问他有什么权利到女学生身上扒校服?我要他立即交出枚文的校服来,否则我就让校保卫科找他算帐!老板被我的气势一下子震呆了,醒过神,知道怎么回事后乖乖地交出了校服,却低声嘟囔着:你那个学生欠我的饭菜钱,几个月了都不给。我问明欠的数目,随手掏钱还了他。枚文是住校生,应该在学校食堂就餐,可她嫌食堂饭菜不好吃,把饭菜票拿去买“竹园”的饭菜吃,没钱了还赊账。
又一天,星期六下午,校门口围了一群学生,还有人吵吵着。干什么的呢?在校门口围观多么不雅!我想应该劝散他们。近前一看,原来人圈中是校门口常年摆小零食摊子的那个老太婆扭着枚文不放,向她追讨欠债!嘴里还骂着不干不净的话。我跨进人圈,一把夺下枚文,让她离开人圈,回家去。“枚文,星期一请你父亲来一下。”我说。那老太婆不依不饶,竟然找我要钱。我甩开她枯瘦的拉我袖子的老手,扬长而去。这个老太婆花花绿绿的破零食给了我们的学生多少诱惑!我心想,你要是不在校门口卖那牢什子零食,像枚文这样的学生不就不犯错误了?迁怒于老太婆是不公平的,但当时就是这样想的。星期一,枚文父母亲都来了,我叫他们去还了枚文欠下的38元零食债,然后把枚文找到我家里来,由她父母亲好好教训了一番。枚文的母亲虽是农村人,却很懂道德礼数。他批评枚文的这两句话,很朴素,很生动,至今记得:“你一个女孩子家好吃怎么得了?将来到了婆家还不偷生挖熟?让人家骂我这个当妈的没教育好女儿!”枚文低着头,哭丧着脸,被他父亲逼着写了保证书。她保证再也不吃零食了。
可是不久她就忘了保证,“吃瘾”大发。这次是一天下午我去上课,教室里却闹闹嚷嚷,不能安静。进了教室才看到,另一个摆零食摊子的老太婆在扭着枚文要欠债。弄得课也上不成了!看到我,围观的学生四散上位,教室里立即静了下来。此时枚文和那老太婆鹤立鸡群,格外突出,狼狈不堪!老太婆被我撵出了教室,赶下了教学楼。重新回来,这堂课我已经没有兴致上了,结果,语文课被我上成了班会课。那时,因为枚文几次弄得我这个班主任好没面子,我真地气昏了头!谈心,开导,批评,劝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都没效果。我简直气坏了。我想我那时的批评一定很重,而且这次不是在背地,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枚文一定也气坏了,她肯定感到自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所以,她就效仿团支书“古诗新编”的办法来了个“流行歌曲新编”,用当时流行的“西北风”的曲调,重新填词,自哼自唱,“歌颂”我和我的同事们。
其一,用《西北风》曲调:“我的老师美不美?三角眼,蛤蟆嘴。走起路来罗圈腿,训起人来似流水。没有他发现不了的错呀,没有他捉不住的鬼!我好累呀,我好累……”
其二,用《黄土高坡》曲调:“我的座位在教室窗口,老师每天从窗前走过。不管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都是我的错,我的错!不管过去的多少日子,我们都是奴隶和机器;师、长的奴隶学习的机器,我心里好悲凄好悲凄。家长有说不完的要我学习的老话呀,老师有讲不完的他的破知识……”
当班干部把这件事告诉我时,看到枚文重填的词,我禁不住笑了起来。尽管语言尖酸刻薄,观点偏执荒谬,但我不能不承认,对枚文来说,这是她最好的发泄。她需要发泄。我采取了冷处理的办法。我自信一不是三角眼,二不是蛤蟆嘴,三不是罗圈腿;再说,我和我的同事们帮助她改正不良习惯是正确的,要他好好学习提高学业成绩也是对她负责,随她唱去吧!如果她能从此把“零食瘾”改成“歌唱瘾”,又能锻炼文笔,培养艺术细胞,倒是我希望的。我想。
枚文是那个班没有考上高一级学校的少数几个人之一。直到她毕业我也没能改变她的不良习惯。没有让一个智商不错的孩子考上高一级学校,应该承认是我对她教育的失败!后来,她到苏州打工,曾给我写过一封信,详尽描述了她在外地赚钱的不易,打工的劳累,对在学校的表现有了悔意。我也回了她一封信,大意是劝慰她一定要好自为之。我说,异地他乡,不比在家,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人生的路还很长,要走好每一步路,在每一个拐弯口,都要“一看二慢三通过,”慢慢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