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要命的遇见1400字

2024-06-10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当年,也许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徐志摩遇见了林徽因,据说是爱上了她。于是有了多年后他从南京乘小邮政飞机飞往北京听林徽因的演讲,飞机失事坠毁,徐志摩诗魂归天。想来,这是—场要命的遇见。

而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在大街上遇见一个不良少年,于是收他为徒,一辈子诲他不倦。后来这个当年的不良少年死于他的教导。以孔作文网子的圣人之明,也绝对想不到吧,这其实也是—场要命的遇见。但这也是—场伟大的遇见。子路就是那个孔子在大街上捡回来的不良少年,纯属孔子的“自主招生”。跟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种种繁复程序完全不一样,孔子一开始是被子路充满个性的服饰穿着及行为艺术给吸引住了。子路头上插上艳丽的公鸡毛,工作总结身上披着斑驳的野猪皮,手里拿着一把长剑在大街上晃荡,看谁不顺眼就要跟人家决斗。但孔子就是孔子,他说了一番话,于是子路乖乖地跟他回家,老老实实地做了一辈子孔门大弟子。

兼程赶回大家纷纷逃离的卫国。路上还碰到正离开卫国国都的师弟子羔,子羔劝他调头走。子路却想着忠于职守,马不停蹄地奔向最危险的地方。据《左传》记载,在与敌人的搏斗中,子路的帽缨断了。“君子死,冠不免。”这是老师的教导,子路牢记着。于是死前最后一刻竟然是把帽子理好,“结缨而死”——他在结缨,敌人正好乱刀相剁,剁成了肉酱——这就是子路的不得好死……

子路记得老师曾跟弟子们说过,帽缨歪了与礼不合。于是这个大大咧咧了一辈子的子路,竟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文绉绉地整起了衣冠,维护起自己的形象,这与当年的不良少年形象大相径庭。子路死后,孔子大为悲摧,几个月见不得肉酱。如果子路不曾遇见孔子,也许下场不至如此,他也许有另一种死法,最起码能死有全尸吧。但如果子路不曾遇见孔子,他也有可能死得更早,因为那时他整天拿着一把剑找人决斗,一副泼皮无赖活得不耐烦找死的样子。孔子诱导子路向自己学习的那一场对话是这样的:孔子:你怎么不跟我学习呢?(孔子是有名的大学者,恐怕这是他平生第一次求别人向自己学习。)子路:学习有用吗?南山上有一种竹子,用不着矫正就是直的;砍下来做箭杆,—下子就能射穿厚厚的犀牛皮。(意思是子路我天生丽质,天生英才,哪里用得着学习!子路就是不把孔子放在眼里。)孔子:南山的竹子做成箭杆后,在箭尾装上羽毛,箭首装上磨得尖尖的箭头,箭不是能射得更深入吗?(孔子是顺着子路的说法往下诱导,向他说明像你这样天生丽质的南山竹子,要是接受我的教育,一定会更有才更有用哦!)

子路一下子就懂了,恭恭敬敬地说:敬受命!于是马上向孔子行礼拜师。子路这一“敬受命”,最后真是以命相报了。这一年,是公元前524年。徐志摩遇见林徽因,这场遇见伟不伟大不好说,但的确是要了命的;而子路遇见了孔子,这是一场伟大的遇见,一场伟大的、也是要了命的遇见。(选自《不读论语枉少年》,海天出版社)【思考,领悟】本书作者谢然写作本文时是深圳罗湖区翠园中学的一名高中学生。她10岁开始读《论语》,2010年被评为深圳十佳文学少年,在《深圳青少年报》开辟读《论语》阅读专栏,一共创作了94篇读《论语》心得。该专栏文章结集为《不读论语枉少年》。

《不读论语枉少年》是90后小作家谢然对儒家经典《论语》的另类且幽默、现实而深刻的解读。她从传统经典的眼光来猛烈批判现实,又从当下的眼光来深刻解读传统经典。这本书能告诉你,读《论语》很有趣,很好玩,孔子是个可爱的普通的神奇的智慧的老头子,《论语》是一本值得所有少年都认真品读、用心玩读的书,是一本可以当作小说来追读的书,是一本长得最不像经典的经典。这本书告诉你,读经典,其实可以读得很轻松,可以读得很平静,可以读得很幽默,可以风吹哪页读哪页。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