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那是我们在预测中考的作文题。这些形形色色的题目是同学们思考的结晶,对于我们,这是一次新的尝试与体验。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作文中翻船,致使升学有着极大的障碍。一方面是考生抓不住题目的主旨,或错误理解出题老师的意思,致使作文偏题,或达不到高分,另一方面,是题目不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口味,导致考生无从下手。
只有“好题目
+考生的正确把握
+灵感”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所以我认为,出题老师应该懂得一些心理学,懂得考生的烦恼和快乐源于哪里。
而这次模拟考的作文题之所以受到同学们的唾弃
最主要还是没有把握住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我们的青春并没有充满光彩,而是被一次次考试折磨到失去了光彩。所以,这样的题目只会让文章空洞无味。
好题目和坏题目,往往看能否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但它并不完全,还要有给人想象的余地,而从中悟出真理。
例如“心的诉说”,一看便知切住了正值青春期少年的特征——烦恼多、压力大。这个题目可以当作一次宣泄,排挤掉一些不快,写出一些真心话。这样的题目易懂也易写,自然博得考生们的欢欣。
又例如“自由”,一想到自己被学业压迫着,一度失去自由,便当即闪现出灵感,认为这个题目很适合自己。的确,这是个好题目,但我认为能真正读懂它的难,能写好它的难上加难。首先,自由被联想到的是身心的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浅层次的自由。再者,可否想到人们思维方式的自由呢?教育让孩子大都受到思维的定势,看到这类问题就条件反射似的按部就班,没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可否培养自己的跳跃思维,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呢?但思维自由≠没有逻辑性。
我认为思维自由是要求青年一代解决问题不要像挤公车一样,往一处挤,就是挤不出,而是要从各个角度考虑解决问题的答案。而逻辑性是要求我们在“自由”后所罗列出条理性的解决答案。这一点,大家可以想到吗?
这一堂语文课让我们受益非浅。并让我们懂得好题目不一定容易写,主要还是靠自己对题目的感性认识和所挖掘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