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强秦,毁秦1400字

2024-06-18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公元前263年,荀子访秦。荀子游访各国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儒教,也是为了领略各国的风土人情。然而这次访秦后,荀子从此开始畏惧秦国。

他畏惧的什么呢?秦国井井有条的制度。

秦国的关塞,险要无比;秦国的资源,用之不竭;秦人的服饰,典雅大方;秦人的音乐,高雅清新而无一丝杂音;秦国的百姓,勤劳朴实;秦国的官员,兢兢业业。这些官员们走出自己的家门,进入公家的大门,走出公家的大门,进入自己的家门,都没有私人的事务;秦国的朝廷,没有堆积如山的案件,件件都不停滞积压……而这些令人恐惧的严明的制度,正是商鞅变法的成果。

其实,商鞅变法,并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适合战国这个特殊的时代的。商鞅并没有向其他国家,其他人一样,费尽心思地把法律改革得全面、周到,又能令所有人都能欣然接受,他只是比别人看得更深、更远。商鞅知道,在什么样的时代,就要施行什么样的法律。秦国处在战国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要想强大起来,就必须富国强兵。商鞅变法也恰恰做到了让法律变成全面为战争服务的制度。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还是七雄之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土地为公有,百姓不辛勤劳作,温饱都成了问题,法律不够严明,加上兵荒马乱,为非作歹之事时有发生……商鞅变法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为了激励百姓种田的积极性,商鞅废除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百姓可以拿土地进行交易,可以开垦荒地。这样一来,为了使自己生活富裕,百姓都开始辛勤耕种;为了富国,商鞅规定:凡是家里有一名以上的成年男子的,必须分家,按户数收赋税,这样一来,国家征收的赋税就比以前多了很多;为了强兵,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把爵位分成二十级,只要打仗时杀死一个敌人,并砍下敌人的人头,就可以凭人头升一级爵位。商鞅甚至还禁止读书,禁止游学。被限制了人身自由的秦国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个是当农民,种一辈子地;一个是当士兵,打一辈子仗。在商鞅推行的严明的法制下,商鞅实现了“富国强兵”的计划,秦国也从此真正成为了最符合战争制度的国家。

除了富国、强兵,商鞅变法的目的还有一个,那就是使国家井然有序。

在战国,最怕的不是打必输的仗,而是国内混乱。如果国内混乱,那么这个国家又怎么能强大起来?为了使百姓遵纪守法,商鞅下了狠招。他把五家编成一伍,十家编成一仕,规定:一家犯法,如果邻里不告发,就十家连坐。以至于每时每刻,邻居都会拿雪亮的眼睛紧紧盯着你,恨不得钻入你的内心,把你的非分之想挖掘得一干二净。除此之外,商鞅还实行轻罪重罚,以残酷的手段逼迫百姓遵纪守法。

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快速强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秦国之所以优越于山东六国不仅仅是因为有贤明的君主和诸多人才,更重要的是制度,一个无法不让秦国强大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秦统一六国是偶然,也是必然的。

然而,这样的制度也只有放在这样的年代才有用。在战国这个群雄逐鹿,战争不断的年代,秦国凭借这样严明的制度强大起来,但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的和平年代,秦国也是在如此严酷的制度下一步步走向衰亡。

至于秦国的衰亡,后人总是指责秦始皇的残暴,其实真正残暴的不只是秦始皇,更是商鞅变法的制度。在战乱年代,百姓需要有序、团结,而商鞅的制度正是给国家、给百姓带来了这些;而和平年代,百姓更需要自由、和睦,可商鞅的制度只能给人们带来相互猜疑和深深的压抑、恐惧;在战争年代里,商鞅禁止百姓读书和游学,是为了控制百家争鸣的混乱局面,使全民都能够进入到战争状态。而和平年代里,人们更需要道德教化,而商鞅的制度却禁止人们读书和游学,儒家的仁义礼仪几乎中断。可以说,商鞅亲手缔造了秦国的辉煌,又亲手断送了秦国的命运。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