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中“水”1200字

2024-06-27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水”的形象在古典诗歌中无处不在:春水、秋水、江河水、湖海水、断寸柔肠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水在诗人们心中的形象变幻万千,营造的意境也是复杂多样的。

古诗中不乏直白写水的,例如杨万里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池水,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江水。水,或细腻温柔,或大气磅礴。或静或动的水在历代文人的吟咏下超过了物质形态,有了更多的精神象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岸边,孔子在千百年前就时光不再,发出深沉的感慨。

李白高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东走大海,在雄壮又奔腾不息的河流面前,人生是多么的短暂、渺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于《念奴娇》感叹历史烟云时,也以江河东逝作喻。水,尤其是大水,因它的奔腾不息、它的隽永,使无数文人羞于言己,便成了时间流逝的代名词。

古人往往临江送别,望着友人离去,一芥孤舟。那托他远去的水,自然凝成了一股愁。是的,流水喻愁情。这愁,可以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离愁,也可能是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之愁。李白远渡荆门而念蜀山蜀水,便有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乡愁。仕途中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又让诗仙以水抒愁,才有了“抽刀断水”的奇幻佳句。还或曾见过少妇倚楼?尝尽“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的寂寞哀情……水,因为它的缠绵悱恻、绵延不绝,被古人用以极写离愁别绪、漂泊苦寂……

人道落花有泪,流水无情。古人笔下,流水是愁情,可也是冰冷的屏障、无形的阻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秦风-蒹葭》 雾霭迷蒙的早晨,男子在青苍芦苇中寻找着。逆流而上,道路艰难又遥远;顺岸而下,那人却像在水的中央。雾里看花,不可企及。这一水相隔,是多么令人失魂,令千百年后的我们仍为之惆怅。李之仪在《卜算子》中也极写这种阻隔:“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黄河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思意。”一对有情人被长江阻隔,又共饮一江水。水既是痛苦的根源,又是两人唯一的媒介,这段爱情因水而矛盾,因水而无奈。

一物生两极,两极乃阴阳。从古至今,水就被视为至阴之物,于是生发了一种神秘而感性的色彩,文人妙笔一挥一定,便有了湘夫人、洛神之列的传奇人物,于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便有了灵魂。诗人赋予了水人格,水在字面之外便有了更多的涵义。

往往文人也不舍得单用水这一个意向。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水和月就常被结合到一起。例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水与其他意象的结合,使诗文有了不一样的意境。有水之宁远、月之空灵,诗的意境不就悠远多了吗?

细品诗中水,千百年流淌不息。奔走林间,又活跃于笔下。水的涵义当然远不止这些,它还在发展着,一如它奔腾着。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