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种技术承载着人类未来的所有希望,我们该怎么办?
“你知道太阳吗?”
“当然,那天上的红灯笼可不就是太阳。”
“那你知道这颗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99.86%的恒星是如何发光发热的吗?”
“啊这...是太阳内部物质燃烧的现象吗?”
“太空可不具备燃烧的三大要素噢。”
“也是奥,那它是怎么发光发热的呢?”
“核聚变。”
时至今日,我依旧清晰的记得我与科学老师的这段对话。寻常不过的几句闲聊,却激起了我对科学无限的好奇心以及想象力——核聚变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能量?如果我们也在地球上造出一个与之相似的科学器械(即“人造太阳”),岂不是再也不用担心未来世界的能源问题了?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文献以及使用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我大体能够解答出那时我提出的三个问题了:
问题一:核聚变是什么?
我的理解:核聚变就是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在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的作用下相互聚合形成质量的较大原子核,其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能量,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些能量来解决人类目前在太空探索等方面所面临的能源问题。且因为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分子、原子层面结构发生改变,而核聚变是物质在原子核层面的反应,所以不属于化学变化。
问题二:为什么它(即核聚变)会有这么大的能量?
我的理解:就原子层面的微观世界而言,原子核虽然体积极小,往往只占该原子总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但却占了整个原子99%以上的质量,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从一种原子核变化为另一种原子核,即核反应,往往伴随着巨大能量的释放,而核聚变正是核反应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核聚变带来巨大的能量。
问题三:“人造太阳”可以解决能源问题吗?
我的理解:当然,核聚变能源与现行的种种常规清洁能源不同,它具有无限资源、产生的有害核废料较少、对环境的污染相对小等特点。以最简单的氘氚反应为例:每1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这30毫克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而海水中氘的总量约为45万亿吨,若将海水中的氘全部进行聚变反应,其所释放的能量大概可供人类使用几百亿年。若可控核聚变从科技蓝图走向现实,完全可以为长途太空旅行等极耗能源的项目提供动力来源,替后世的人类探探前路,也为他们多铺一条可走的后路。所以说,研究可控核聚变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我国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正在为此努力着。
1966年12月,我国成功进行了当量30万吨的氢弹爆炸试验。次年6月,330万吨的当量的氢弹爆炸试验亦大获成功。以于敏先生为首的科学家仅用不到三年时间便研制出了不可控核聚变武器,尽管氢弹并不是纯粹的核聚变武器,但此次氢弹试爆的成功为后世对核反应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完全崭新的道路,为人们对核聚变的研究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2003年年中,我国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谈判小组经国务院批准后代表中央政府与ITER(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的七个国家或国家联盟签署了ITER计划协定,正式参加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我想,中国加入ITER意味着许多,既是国际组织对我国科技的肯定,也是我国在能源方面的实际需要。如此看来,解决未来的能源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2020年12月4日,我国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落地四川成都并开始发电工作,该研究核聚变核心技术的关键平台的建成与放电标志着我国对核聚变的研究已然在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中迈上了一级崭新的台阶。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那些个曾经只能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美好愿景就能切切实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
也许有人会觉得,即便可控核聚变的技术能实现,也只不过是科学届的狂欢,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确实,我以前也保留着这种想当然的认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完全接触不到这些高端技术呀,可控核聚变对我而言不过是停留在文字或图片上的一个有意思的科学理论罢了,实现与否都影响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但在一次特殊的观影后,那个极富吸引力的故事带着我走出了误区。
2019年爆红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向我们娓娓道来了一个既有着疯狂想象,又无比切合实际的故事,那段讲述感极强的旁白是这样将我们引入那个神奇的未来世界的:“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这场电影带给我的震撼力极强,我不禁开始思考:地球极有可能在数百年甚至数十年之后就会变成一片环境恶劣、资源稀缺、不适宜生存的荒漠,人类又将何去何从呢?是同《星际穿越》一般抛妻弃子,带着地球上生物的基因离开太阳系重新寻找家园,还是如《流浪地球》一样带着我们曾经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逃离太阳系呢……
无论如何,宇宙飞船的动力来源都是人类目前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答案毫无疑问,就是可控核聚变。这答案真是近在咫尺,咫尺天涯啊。
可控核聚变从一代的氘氚反应,到二代的氘与氦3反应,再到三代的“双氦3”反应(即让氦3和氦3反应),会和反应装置发生核反应产生核废料的中子已经在理论上被完全去除,大大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及成本。可核聚变进行的条件要求极其严苛,单单从理论上来看,利用氘氚反应释放出的能量提供能源是完全可行的,但人类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技术能对其进行大规模的利用。尽管利用“托卡马克”磁场约束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引发核聚变已接近成功,但因其千亿级别的成本过高,故可控核聚变技术离达到工业化运用的目标还差得远。
中国古人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确实,研究使用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科学路途艰难且漫长,但中国科学家在这漫漫征途上永葆初心,一路披荆斩棘,EAST(即东方超环核聚变实验堆)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已于2018年首次达到1亿摄氏度,为发展可控核聚变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承载着我们从工业文明跨向星际文明的伟大梦想。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当一种技术承载着人类未来的所有希望,我们该怎么办?我认为,可控核聚变既然载起了人类的前路,那它便足以让更多的人为之奋斗。我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入新时代的接班人,更是义不容辞,理应接过前辈肩挑的重担,义无反顾地顺着他们一步一步探出的路,为科技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太阳到可控核聚变,这是如我一般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少年们对物理现象的好奇与探索,更是全世界科学家们任重而道远的责任与使命。从可控核聚变到太阳,我愈发明白了原来我们一直都在向着光前行;明白了生命的力量是何等强大,我们能做的唯有敬畏;更明白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互相关怀、风雨同舟的深刻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