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士塔》有感800字

2024-05-29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我已阅读多遍。每次读,每次的心情都非常沉重,而且是一次比一次沉重。那个王道士王圆箓;那个北方最普通的农民;那个竟然“欣喜”地愿意用几千几万卷经文、织绢、绘画等等的敦煌莫高窟价值连城的文物换得那个外国人的一点点银元的“莫高窟的当家”;这个敦煌石窟的罪人!!!

看着他的照片,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样子,我的心,在惊慌、恐惧和无奈中颤抖......余秋雨先生的两段话,描述得非常非常贴切: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眛,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每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中国人的伤口都会滴血。但是,这却是一个文盲占的比例很大的国家,文化上的差异如天壤之别。

于是,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余秋雨先生这样的学者。也许他的书,他的演讲对于整个人口密度高而又高的民族来讲,起不到明显的作用,但好在文化的传播是一个继承的过程。书和演讲带来的思考与深究会不断地以“波”的形式散发开来,从而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是一笔我们无法推卸责任的文化重债。若干年以后,我们会访敦煌、探莫高、攀泰山、游名城、采风景;同时,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去润饰那颗千竭的心,去揭开去体验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这是我们欠下的债。

悲愤的情绪慢慢驶向平稳,却也渐渐浸入心底。面对超乎我们正常想象的悲剧,或许我们只能以理智清醒的头脑去对待。就像敦煌研究所的专家们,恨得比谁都狠。他们不愿意抒发感情,只是铁板着脸,一钻几千年,研究敦煌文献。文献的微型胶卷可以从外国买来,“越是屈辱越是加紧钻研”。这样偿还文化重债,这样的忍辱负重,我们不单单只有思想上的尊敬,更应有行动上的实践。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