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制度探寻记1100字

2024-06-08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今天,我与父亲谈起了现在的“高考”制度的利与弊,父亲说,这是现在国家选拔社会人才的主要方式。这引发了我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人才制度进行了探寻。

翻开中国的人才选拔史,我发现自隋唐起,比较正规的人才选拔制度就是“科举制”。它是统治阶级为了选拔贤良为朝廷效力而制定的。这种制度在当时是比较进步的,架起了无数学子通往成功的桥梁,无数有识之士因此踏入政坛,有些人还为古中国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科举制度到宋朝时达到鼎盛,至明、清两朝,封建统治者专制统治,封杀思想,科举制古板不化,多是些《四书》、《五经》的俗套思想,全以八股文取仕,成为不少进步学子的羁绊。渐渐地,“科举制”走向没落,范进、孔乙己等都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民国建立,废除了科举制。随后,中国便进入了28年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教育事业便没有太大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建立了高考制度,1966年“文革”开始时被停止,并受到批判。十年“文革”结束后,中国百业待举,百废待兴,急需大量人才,国家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于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高考制度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但也把应试教育推到了极点,一方面有些人高分低能,另一方面一些有着特殊才能的人由于书本知识掌握得不好,在高考中名落孙山。更有甚者,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在高考中无法发挥水平,最后,仅仅因为缺少了一张薄薄的录取通知书,上吊、跳楼等寻短见之类的事件时有发生,致使那些满怀朝气的青年成了当年范进的翻板。

为了避免高考制度带来的弊端,使更多的人发挥自己的特长,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苦苦的求索,在90年代寻到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在此基础上,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出了“3+X”考试模式。虽然改变了考试模式,在其它地方也有了一定的改进,个别有专长的人也的确受到了重用,国家的人才来源多了起来。但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大部分人还是必须要靠高考起家,以高考为核心的选拔体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基于此,有些人就曾对高考制度提出了置疑,因为高考虽然选拔了不少人才,但也浪费了不少人才,甚至影响到了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据教育学家分析,高考制度确实存在着弊端,但从目前社会情况看,高考制度毕竟还是比较公正的一种制度,现在还没有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可以代替高考制度。

从过去的封建科举,到古板的八股文,再到现在的“高考”制;从过去的《四书》《五经》,到片面的应试教育模式,再到目前的全面素质化教育,中国教育在无形中已经迈进了一大步,中国人的素质也因此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目前高考制度和素质教育尚且无法有机地统一,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来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一定会越来越完善。

人才选拔制度,一个需要长期探寻的课题。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