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印象(十三)1600字

2024-06-27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我家的住地,是丹水老街最为繁华,最为热闹的地方。

那时,我们全家正好从一个破草房子,搬进了这个新家。大三间的土木结构,外带一个偏房,后面还有与正房相衔接的拖沿。人口不多,也算得上在当地住房,是中上等的。

据妈妈在世时对我说起过,这栋新房的故事。

六十年代初,我国正好经历了,三年的特大自然灾害。当时,社会上“当干部,不如回家种红苕”之风,尘嚣盛上。

爸爸远在大西北西安工作,考虑到家里有妻儿老母,几个妹妹在家。还住着是土改那时,分得的地主一栋高架破草房,南风打北浪,根本就无法遮风避雨。

于是,婉言谢绝了所在单位领导、同事的挽留,回到丹水老家“支援农业生产建设”。回家的当天,看到全家大小挤在这个破草房中,甚是感伤。

他睡在一个破木床上,透过屋顶的茅草,看得见星星、月亮。侧过身子与妈妈商量:

“这么一大家人,住着这么个天穿屋漏的地方,那咋行呢?”

“那有什么办法!”妈妈说。

“办法是人想得。我看这样吧,这次我回家,虽然没有什么积蓄,可那皮大衣、手表还能值几个钱,把它们当了少说也有千儿八百。”爸爸对妈妈如是说。

“看按你这样说来,我们全家也有了一些指望。”妈妈兴奋不已。

就这样,爸爸把身上凡是值钱的东西,全当了,凑齐了近一千二百多元钱。张罗着请土匠师傅,在离家较远的冬站坪山上买回杉木。又在附近找来木工师傅,建造房屋的事情,就紧锣密鼓的按他们预想,一步步展开。

在近七八米高的土墙上,只见两个土匠师傅,提着宽厚的木板,架在上面,两个土匠师傅,背靠背,每人手里紧握着很沉的杵坨,从他们嘴里发出:

“哼呵——哼呵——哼呵——”沉闷的声音。墙上其他人员忙着倒土、铲边,一板结束,撮箕从高高的头顶,像飞寥叶般纷纷落下,我屁颠屁颠的忙活开了,尽力捡拾撮箕,迅速把这些撮箕送到土坑里,那撮箕里满载着的黄泥,在来来回回的人肩上柏木扁担,上下闪动,不时还不停的发出“吱嘎——吱嘎——”的响声,从平地上缓缓通过木跳,随着挑担的人们,逐渐上升,一直到那高墙之上,就像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的钢琴曲,曲调优雅动听,以回旋曲式的形式,环绕基本主题,明显的带有莫扎特风格的明朗、欢乐情绪。

这样周而复始的进行了好长一段时间,终于在我们的眼前,展现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记得房屋落成时上梁,大家选了个黄道吉日。

这在我们丹水老街,民房多半自家建造,大队批给你一块宅基地,或者在旧有的宅基地上翻新,自家备置好各种建材,请来附近的师傅,一个月内就可以建造好三五间大瓦房的框架。如果天气给力,一般一两周建造好框架也是常事。

上梁大礼是农村特别重视的一件大事,规模和程度等同于嫁女娶媳。居者有其屋是中国人每一代人的愿望,而没有农村户籍的人,是不可以在农村建房的,多少人拼了一辈子,就为了活着的时候有自己的一个窝,而且还不得不努力活下去。

上梁大礼的头几天,爸爸、妈妈就会准备一场盛大宴席所需要的所有人、财、料等,并至少请一个宴席大师傅和一个管事大师傅,全程全面安排宴席有关的吃喝拉撒等。当然,这都是有红包表示滴。吉日头一天,左邻右舍即自动自觉前去帮忙,女人们负责择菜、洗菜、切菜、洗碗等,男人们则负责锅碗瓢盆的搬运酒水饮料的采购等等体力活。自有经验老到、威信有加的管事大师傅把一切安排的妥妥当当。

上梁那天,天气凑巧。来贺喜的人也很多。

只听见当地极有威信的一位老者,指挥着人们抬着梁木,步步登高,每登高一步,就要说一个四言吧句。只听见他声音洪亮:

“手拿主家一片绫,一丈三尺还有零,左拴三下增富贵,右拴三下点翰林。主家人财两兴旺,荣华富贵满门庭。手端主家一杯酒,赞个天长与地久;手端主家二杯酒,荣华富贵代代有;手端主家三杯酒,子子孙孙封王侯。手拿主家一只鸡,生得头高尾又低;头戴金冠霞佩锦,身穿五彩羽毛衣。此鸡不是非凡之鸡,东家老板祭梁之鸡!主家今日屋上梁,喜逢黄道降吉祥,福星高照生光彩,金玉满堂百事昌。手拿粑粑抛向东,主家砌屋当富翁;老人捡吃得长寿,后生捡吃做英雄。”

大家蜂拥而至,去争抢着屋上师傅们扔下的,事先早已准备好的面粉“包子”。

那个场面,甚是壮观;那个情绪,振奋人心!

我么,带着好奇,也特别兴奋,更开心的是有无数的小朋友可以一起疯玩。就是简单的互相追逐着跑,开心的哈哈哈笑。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