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滴水的世界到底有多大呢?
一代君王李煜,享尽了荣华富贵,过惯了春花秋月,歌舞升平的生活,本已习惯了发号施令,然而,一夕之间沦为仰人鼻息,任人宰割的阶下囚,其七情会怎样?他忆“不堪回首”的故园,虑朝不保夕的现实,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这滋味是什么?是愁,身世之愁,亡国之愁,怀旧伤今之愁,愁得铺天盖地,绵绵不绝。多情善感的李后主能移情于物,托物言怀,赋滔滔的江水以感性的认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那奔腾不息的江水,正是他不尽的哀愁。
南宋诗人辛弃疾,即使遭受投降派的种种打击,仍是念念不忘王朝的兴衰,向往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斗生活。他置身江西造口壁,面对无数青山,不尽江水,虽满腹惆怅,却难禁一腔忠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人生的境遇。复国的赤诚,使他寄情于山,赋情于水,山水成为他认知的载体。是啊,无数青山可遮住云,终究挡不住江水向东流去。不难看出“东流”之水是诗人忠愤的希冀,是作者抗金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寄托。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它滋润万物,才是生机,才是灵动;它晶莹干净,洗涤污垢、黑暗;它容纳一切,无所不包;它映射天空大地,自己却无行为为。水的流动,是时间的代言,是道义的至高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的流动,是智慧的象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的清澈,可以涤荡灵魂,“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水的清澈,可以激发灵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的柔弱,是生命的使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水的柔弱,是精神的感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在我看来,水是生命之源,它赋予了人生命和情感,启示了文明的开端。面对比人类历史悠久还悠久的水流,我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更何况人呢?面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我们需要最大的回报,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我们生存的空间才鸟语花香,饶有情趣。“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洋溢着生命的气息,诠释着人生的方略。
我与古人一同去追溯水的源头,品味水的内涵,继承和发扬水的精神,于是,我的世界也变得明澈,我的坚持也变得执着!